裴行儉思考了片刻,說:“陛下,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雖然叛亂,但他們的勢力還不穩固——西突厥的部落大多是被迫歸附他們的,心裡還是向著唐朝;而且吐蕃雖然和他們有約定,但還沒派軍隊來支援。若是派大軍征討,他們必然會聯合吐蕃和所有部落抵抗,到時候仗就難打了,還會讓西域百姓遭受戰亂之苦。我有個主意:我之前在西域認識不少部落首領,他們都願意歸附唐朝。我可以再以‘安撫西域諸國’的名義去西域,暗中收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情報,找機會把他們擒獲,這樣不用打大仗就能平定叛亂。”
唐高宗覺得這個主意好,既不用消耗大量糧草,又能避免大規模戰爭,當即就任命裴行儉為安撫大食使,讓他率領一支五千人的軍隊再次前往西域。
出發前,裴行儉特意去找了藥羅葛·比栗——他是回紇首領藥羅葛·婆閏的兒子,此時已經繼承了首領之位,並且率部歸附唐朝,被封為瀚海都督。裴行儉對藥羅葛·比栗說:“比栗首領,阿史那都支叛亂,擾亂西域,我這次去西域,需要你的幫助。你能不能派一些回紇勇士跟著我,萬一遇到危險,也能有個照應。”藥羅葛·比栗早就不滿阿史那都支搶劫回紇的商隊,立刻答應:“裴大人,你放心,我派三千名勇士跟著你,他們都是能騎善射的好手,一定能幫你平定叛亂!”
調露二年680年)春天,裴行儉帶著五千名唐軍和三千名回紇勇士,從長安出發,再次前往西域。和上次一樣,他對外隻說“去西域安撫諸國”,不提平亂的事,還特意帶上了不少絲綢、茶葉和中原的工藝品,裝作是去賞賜西域部落首領的樣子。
軍隊行至西州時,麴智湛早就帶著當地官員和部落首領在城外迎接。裴行儉把麴智湛拉到一邊,悄悄告訴他:“麴都督,我這次來,其實是為了平定阿史那都支的叛亂。你幫我召集一下西州附近的部落首領,就說我想跟他們一起打獵,增進友誼。”麴智湛立刻明白了裴行儉的意思,當天就派人去通知各個部落首領。
第二天,西州城外的草原上聚集了十幾個部落的首領,他們都帶著自己的隨從,有的還騎著馬、帶著弓箭,準備和裴行儉一起打獵。裴行儉穿著一身便裝,沒帶多少護衛,顯得很隨和。他和首領們一一握手,笑著說:“各位首領,我離開西州好幾年了,一直想念這裡的草原和獵物,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打獵,真是高興!”
首領們見裴行儉沒架子,還和他們聊起了以前在西州的往事,都很放鬆。打獵開始後,裴行儉表現得很出色——他騎著尉遲伏闍雄送的汗血寶馬,拉弓射箭,一箭就射中了一隻奔跑的黃羊。首領們都拍手叫好,說:“裴大人不僅有學問,射箭也這麼厲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接下來的幾天,裴行儉每天都和首領們一起打獵,有時候還會組織射箭比賽。他發現有個叫契苾明的部落首領,射箭特彆精準,每次比賽都能得第一,就特意和他聊天,得知契苾明是契苾何力的兒子——契苾何力是唐朝的名將,曾隨唐太宗平定高句麗,對唐朝忠心耿耿。裴行儉很高興,對契苾明說:“你父親是唐朝的功臣,你也很有本事,將來一定能為唐朝出力。”契苾明聽了,很受鼓舞,說:“裴大人,隻要你用得著我,我隨時願意帶兵跟著你。”
表麵上看,裴行儉每天都在打獵、娛樂,實際上他一直在暗中收集情報。他通過和首領們聊天,了解到阿史那都支的駐地在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身邊有五千名士兵,李遮匐則在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市),兩人相距三百多裡,經常派使者互相聯絡;他還得知,阿史那都支正在準備慶祝自己的“登位大典”,計劃在一個月後邀請西域各國首領去碎葉城參加,想借此逼迫各國承認他的“可汗”地位。
裴行儉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就對首領們說:“各位首領,阿史那都支叛亂,殺害唐朝官員,搶劫百姓,你們能忍嗎?我這次來,就是要平定他的叛亂,你們要是願意幫我,將來唐朝一定有重賞;要是不願意,我也不勉強。”
首領們早就不滿阿史那都支的殘暴統治,加上他們大多受過裴行儉的恩惠,聽了這話,都紛紛表示願意幫忙。契苾明第一個站出來說:“裴大人,我願意帶我的部落士兵跟著你,去碎葉城擒獲阿史那都支!”其他首領也跟著附和,有的派五百人,有的派一千人,很快就湊了一支一萬多人的聯軍,其中既有唐軍,也有回紇、契苾、處月等部落的士兵。
裴行儉把聯軍分成兩隊:一隊由契苾明率領,去怛羅斯城牽製李遮匐,防止他派兵支援阿史那都支;另一隊由他自己率領,直接去碎葉城擒獲阿史那都支。出發前,他派人給阿史那都支送去一封信,信中說:“我這次來西域,是為了安撫諸國,順便給你帶來了唐朝的賞賜。聽說你最近要舉辦大典,我特意趕來祝賀,想和你見麵聊聊,共商西域安寧之事。”
阿史那都支收到信後,果然放鬆了警惕——他知道裴行儉曾護送波斯王子,以為他這次來真的隻是安撫諸國,而且他見裴行儉帶的人不多,覺得就算有詐,自己也能應付。他回信給裴行儉,說:“歡迎裴大人來碎葉城,我會親自出城迎接。”
幾天後,裴行儉率領軍隊到達碎葉城外,阿史那都支果然帶著幾百名隨從出城迎接。他騎著馬,穿著華麗的可汗服飾,臉上帶著笑容,看起來很熱情。裴行儉也笑著迎上去,說:“都支可汗,好久不見,你看起來精神不錯啊!”
兩人寒暄了幾句,裴行儉邀請阿史那都支去自己的軍營赴宴,說:“我帶來了不少中原的好酒和美食,咱們邊吃邊聊。”阿史那都支沒有懷疑,帶著隨從跟著裴行儉進了軍營。
軍營裡早就擺好了宴席,桌上有烤羊肉、燉牛肉,還有長安產的葡萄酒。裴行儉和阿史那都支相對而坐,一邊喝酒,一邊聊西域的局勢。阿史那都支時不時試探裴行儉,問:“裴大人,唐朝最近有沒有派兵來西域的打算啊?”裴行儉笑著說:“都支可汗,你放心,唐朝隻想和西域諸國友好相處,怎麼會派兵呢?我這次來,就是為了證明唐朝的誠意。”
喝到一半,裴行儉突然舉起酒杯,說:“都支可汗,我有份禮物要送給你,你閉上眼睛,我讓士兵給你送來。”阿史那都支以為是唐朝的賞賜,笑著閉上了眼睛。就在這時,裴行儉大喊一聲:“動手!”帳篷後麵立刻衝出幾十名唐軍士兵,他們都是裴行儉精心挑選的勇士,身手矯健,沒等阿史那都支的隨從反應過來,就把他們捆了起來。阿史那都支睜開眼睛,看到自己被綁著,才知道上當了,氣急敗壞地說:“裴行儉,你竟敢騙我!”裴行儉冷冷地說:“都支可汗,你叛亂唐朝,殺害官員,今天就是你的死期!不過陛下有旨,若你願意歸順,可饒你一命。”阿史那都支看著周圍的唐軍士兵,知道自己逃不掉了,隻好低下頭,說:“我願意歸順。”
擒獲阿史那都支後,裴行儉拿著他的印信,派人去碎葉城召集西突厥的部落首領,說:“都支可汗請你們去軍營議事,有重要的事情要宣布。”首領們不知道發生了變故,都按時來到軍營。當他們看到阿史那都支被綁著時,都慌了。裴行儉對他們說:“各位首領,阿史那都支叛亂唐朝,已經被我擒獲。你們都是被迫歸附他的,陛下知道你們的苦衷,隻要你們重新歸順唐朝,以前的事一概不追究。”首領們聽了,都趕緊跪下,說:“我們願意歸順唐朝,聽從裴大人的命令!”
解決了阿史那都支,裴行儉立刻率軍前往怛羅斯城。此時契苾明已經率領軍隊把怛羅斯城包圍了,李遮匐得知阿史那都支被擒後,早就慌了,每天都派人去打探消息。當他看到裴行儉的軍隊到了城下時,知道自己無力抵抗,就打開城門,自己綁著出來投降了。裴行儉見他願意歸順,也沒有為難他,隻是把他關了起來,準備帶回長安交給唐高宗處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就這樣,裴行儉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亂,恢複了唐朝對昆陵、蒙池兩個都護府的管轄。消息傳到長安,唐高宗高興得不得了,當即下詔褒獎裴行儉,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封聞喜縣公,還賞賜了他良田千頃、奴婢三百人。
裴行儉回到長安後,日子過得相對平靜,他除了處理禮部的事務,還不忘培養人才。《舊唐書》說他“喜賓客,所薦皆名士”,這話一點不假——他交朋友不看出身,隻看人品和才能,隻要發現有本事的人,就會推薦給朝廷。
王方翼就是他推薦的第一個重要人才。王方翼是並州祁縣今山西祁縣)人,他的祖父是隋朝的尚書令王韶,父親早逝,他從小跟著母親生活,後來因為得罪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被貶到西域的安定城今甘肅涇川)任參軍。裴行儉在西域時,曾路過安定城,見到王方翼正在組織百姓修城牆,城牆修得又高又結實,而且王方翼對百姓很和善,百姓們都願意跟著他乾活。裴行儉覺得王方翼是個可塑之才,就和他聊了起來,發現他不僅懂治理,還懂兵法,對西域的局勢也有獨到的見解。回到長安後,裴行儉就向唐高宗推薦王方翼,說:“王方翼有勇有謀,適合在西域任職,陛下可以任命他為安西都護府副都護。”唐高宗采納了裴行儉的建議,任命王方翼為安西都護府副都護。王方翼到任後,果然不負眾望——他加固了安西四鎮的城防,多次擊敗吐蕃和西突厥的入侵,還在西域推廣中原的農業技術,教百姓種小麥、養蠶繅絲,百姓們都很愛戴他,後來他還升任了安西都護,成為唐朝在西域的重要支柱。
程務挺是裴行儉推薦的另一個名將。程務挺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出身寒微,但他作戰勇敢,每次打仗都衝在最前麵。裴行儉在征討阿史那都支時,程務挺就在他的軍中,一次戰鬥中,程務挺為了保護裴行儉,身上中了三箭,卻依然堅持作戰,最終擊退了敵人。裴行儉很感動,也很欣賞他的勇敢,就把他提拔為將領,還教他兵法謀略。程務挺進步很快,後來成為唐朝的名將,曾率軍平定突厥叛亂,為唐朝的邊疆穩定立下了赫赫戰功。
除了王方翼和程務挺,裴行儉還推薦過崔智辯、張虔勖等人。崔智辯在涼州任參軍時,處理邊民糾紛很有辦法,他總能公平公正地解決問題,讓雙方都滿意,但因為不會討好上司,一直得不到提拔。裴行儉路過涼州時,聽說了崔智辯的事,就親自考察他,讓他處理一件複雜的邊貿糾紛——有個中原商人與回紇商人因為貨物價格鬨得不可開交,還差點動手。崔智辯了解情況後,不僅算出了貨物的合理價格,還說服雙方簽訂了長期合作的協議,既解決了糾紛,又促進了邊貿。裴行儉覺得崔智辯很有能力,就推薦他任肅州刺史,後來崔智辯在肅州抵禦吐蕃入侵,立下了大功。
另外,裴行儉不管是在西域行軍,還是在朝中任職,隻要有空閒時間,就會練字。他的草書和隸書越來越有名,長安城裡的士人都以能收藏他的書法作品為榮。有一次,唐高宗在宮中舉辦宴會,邀請了不少大臣,席間高宗說:“裴卿,你的書法很好,不如就在這宮牆上寫一幅字,讓大家欣賞欣賞。”裴行儉沒有推辭,讓人拿來筆墨,在宮牆上寫了一幅草書《將進酒》——他的筆法剛勁有力,如龍蛇飛舞,在場的大臣都看呆了,高宗更是讚不絕口,說:“裴卿,你的字比虞世南、褚遂良也不差啊!”
後來,裴行儉還撰寫了《草字雜體》一書,這本書裡收錄了他的書法作品,還記錄了他的書法心得,比如“草書要注重氣韻,隸書要注重結構”“練字要先摹後臨,先慢後快”等。這本書出版後,很快就傳遍了長安,不少學書法的人都把它當作教材,甚至西域的一些部落首領,也托人買來這本書,學習中原的書法。
永淳元年682年),裴行儉六十四歲,這一年他的身體開始變差,經常咳嗽、氣喘,大夫說他是常年在西域奔波,染上了風寒,需要好好休養。可就在這時候,西域又傳來了壞消息:突厥貴族阿史那骨篤祿舉兵反叛,攻占了唐朝的雲州今山西大同),殺害了雲州刺史,還掠奪了大量人口和財物。
阿史那骨篤祿是東突厥的後裔,東突厥在貞觀四年630年)被唐朝平定後,其部眾大多歸附唐朝,但阿史那骨篤祿一直不甘心,他趁著唐朝忙於平定西突厥叛亂,暗中召集東突厥殘部,建立了後突厥汗國,這次叛亂就是他對唐朝發起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
消息傳到長安,唐高宗很著急,他知道裴行儉熟悉突厥事務,又有平定叛亂的經驗,就想讓裴行儉率軍征討。但他又擔心裴行儉的身體,猶豫了很久,才派人去裴行儉的府中探望。
裴行儉當時正躺在床上休養,看到宮裡的使者來了,知道肯定是有急事,就掙紮著坐起來,問:“使者大人,是不是西域又出事了?”使者把阿史那骨篤祿叛亂的事告訴了他,裴行儉聽了,立刻說:“請你回稟陛下,我願意率軍征討阿史那骨篤祿!”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使者勸他:“裴大人,你的身體不好,還是好好休養吧,陛下會派其他人去的。”裴行儉搖頭:“不行,阿史那骨篤祿很狡猾,而且突厥人熟悉草原地形,若是派不熟悉突厥事務的人去,恐怕會吃敗仗。我雖然老了,但還能騎馬、能射箭,隻要能為朝廷平定叛亂,就算死在戰場上,我也心甘情願!”
使者把裴行儉的話告訴了唐高宗,高宗很感動,也很敬佩裴行儉的忠誠,當即任命他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讓他率領十萬大軍征討阿史那骨篤祿。
裴行儉接到任命後,立刻開始準備出征——他讓人把自己的鎧甲找出來,試穿了一下,雖然有些吃力,但還是能穿上;他還召集了以前跟隨自己的將領,比如程務挺、崔智辯,和他們一起研究突厥的地形和阿史那骨篤祿的戰術;他甚至還親自去軍營視察,鼓勵士兵們:“突厥人雖然勇猛,但他們不懂章法,隻要我們團結一心,一定能打敗他們!”
可就在出征前幾天,裴行儉的病情突然加重——他咳嗽得越來越厲害,甚至咳出了血,連床都下不了。大夫來看過之後,搖著頭說:“裴大人,你的身體已經支撐不住了,不能再出征了,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裴行儉躺在病床上,看著窗外的天空,眼裡滿是遺憾。他對兒子裴光庭說:“光庭,我這輩子,從西州到長安,從護送波斯王子到平定西突厥叛亂,從來沒有辜負過朝廷。可這次,我恐怕不能再為朝廷效力了……我死後,你要記住,做人要忠誠,做事要儘心,不要給裴家丟臉。”裴光庭跪在床邊,哭著說:“父親,您一定會好起來的,您還要率軍征討突厥呢!”
永淳元年682年)四月,裴行儉在長安的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唐高宗得知裴行儉去世的消息後,悲痛不已,下令停朝三日,追贈裴行儉為幽州都督,陪葬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隻有立過大功的功臣才能葬在那裡,這是唐朝對功臣的最高榮譽。
裴行儉去世的消息傳到西域,西域的部落首領們都很傷心——藥羅葛·比栗派使者帶著回紇的特產來長安吊唁;尉遲伏闍雄下令於闐國的百姓戴孝三日;安西都護府的士兵們自發地在軍營裡擺了靈位,祭拜裴行儉。
長安的士人也很懷念裴行儉——有人把他的書法作品掛在牆上,日夜欣賞;有人重印了《草字雜體》,讓更多人學習他的書法;還有人寫了詩紀念他,其中有一句是“瀚海風沙今猶在,不見當年裴公行”,道儘了人們的思念。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