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烽煙裂九州,晉王虎子起並州。
三矢承命平梁祚,一騎衝陣破敵樓。
建唐曾展淩雲誌,寵伶終埋蓋世侯。
汴洛繁華成舊夢,千年猶歎李存勖。
列位,這一章咱們要講的這位人物,是唐末五代年間的後唐莊宗李存勖。他生於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出生地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父親便是唐末赫赫有名的晉王李克用。這李克用本是沙陀族人,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唐僖宗封為河東節度使,後來又晉封晉王,坐擁河東之地,成為當時北方最具實力的藩鎮之一。而李存勖的一生,自出生起就與“征戰”二字緊緊綁在一起——他少年時便隨父出征,青年時承父遺命,以三矢為誓,誓滅後梁、燕國、契丹;壯年時率軍奇襲汴梁,滅亡宿敵後梁,建立後唐,統一北方;可誰曾想,最終因寵信伶人、疏遠功臣,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李存勖出生時,黃巢起義雖已被鎮壓,但唐朝中央政府的權威早已崩塌,各地藩鎮擁兵自重,互相攻伐。李克用作為河東藩鎮的首領,常年與占據河南的朱溫對峙——這朱溫本是黃巢起義軍的將領,後來投降唐朝,憑借軍功步步高升,最終成為宣武節度使,占據汴梁今河南開封),與李克用成了死對頭。兩人因爭奪地盤、擴充勢力,大小戰役打了數十場,仇恨越積越深。
在這樣的環境裡長大,李存勖自幼便對騎馬射箭、排兵布陣產生了濃厚興趣。他三四歲時,就跟著父親的親兵在軍營裡轉,看士兵們操練;五歲時,李克用便教他拉弓,雖然力氣小,拉不開強弓,卻能穩穩射中十步外的靶心;十歲時,他已能騎上駿馬,跟著父親出征,在戰場上觀察兩軍對陣的局勢。李克用見兒子如此喜好軍事,又聰慧過人,心中十分歡喜,常對左右說:“此子骨相非凡,將來必能繼承我的事業,甚至超過我!”
李存勖不僅驍勇,還精通音律、擅長詩文——這在崇尚武力的沙陀貴族中,算是個異類。他年少時曾跟著晉陽的儒士學習,通讀《左傳》《史記》,對曆史上的戰爭策略、治國之道頗有見解;閒暇時,他還喜歡琢磨戲曲,不僅能唱,還能自己編寫曲詞,這也是他後來寵信伶人的主要原因。
唐天複二年902年),李存勖十七歲,這一年,朱溫率領大軍圍攻晉陽,想一舉消滅李克用的勢力。當時晉陽城內兵力空虛,糧草短缺,士兵們都很恐慌,不少將領勸李克用棄城逃跑,退守代北。李克用猶豫不決,這時李存勖站出來說:“父親,朱溫雖勢大,但他遠道而來,糧草供應必然困難,隻要我們堅守城池,拖到他糧草耗儘,再派兵突襲,必能擊退敵軍。若此時棄城,朱溫必然追擊,我們沒有退路,隻會全軍覆沒!”
李克用聽了兒子的話,覺得有理,便決定堅守晉陽。在朱溫大軍攻城最猛烈的時候,李存勖帶著幾百名精銳騎兵,從北門殺出,繞到敵軍後方,燒毀了朱溫的糧草大營。朱溫得知糧草被燒,又久攻晉陽不下,隻好率軍撤退。經此一戰,李存勖的名字傳遍了河東,士兵們都稱他為“李亞子”——“亞子”是當時對少年英雄的尊稱,意為“堪比其父,甚至更勝一籌”。
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溫廢掉唐哀帝,自立為帝,國號“梁”,史稱“後梁”。唐朝正式滅亡,五代十國的曆史從此開始。李克用得知朱溫稱帝的消息後,悲憤交加,發誓要消滅後梁,恢複唐朝正統。可此時的李克用已身患重病,身體日漸衰弱,根本無力率軍出征。他看著自己的兒子李存勖,心中既有期待,又有擔憂——期待他能完成自己的遺願,擔憂他太過年輕,難以應對複雜的局勢。
唐天佑五年908年)正月,李克用的病情急劇惡化,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便把李存勖叫到床邊,親手交給了他三支箭,說:“我一生有三個仇人,第一個是朱溫,他篡唐稱帝;第二個是劉守光,他占據幽州今北京),背叛我,投靠朱溫;第三個是耶律阿保機,他曾與我結盟,卻在我最困難的時候背叛我,與朱溫勾結。這三支箭,代表我對你的三個囑托:第一,消滅後梁,為唐朝報仇;第二,攻克幽州,擒殺劉守光;第三,擊敗契丹,報耶律阿保機的背叛之仇。你若能完成這三件事,我死也瞑目了!”
李存勖接過三支箭,跪在父親床前,淚流滿麵地說:“父王放心,兒臣定不辱使命,必滅梁、破燕、敗契丹,以告慰父親在天之靈!”
幾天後,李克用去世,李存勖繼承晉王爵位,成為河東的新首領。此時的河東,內有將領不服、人心浮動,外有後梁大軍壓境、蠢蠢欲動,局勢十分危急。朱溫得知李克用去世的消息後,認為李存勖年輕可欺,便派大將李思安率領十萬大軍,進攻河東的軍事重鎮潞州今山西長治)。
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李存勖展現出了遠超同齡人的冷靜與果斷。他首先穩定內部:對於那些不服自己的將領,他恩威並施——對有能力但有疑慮的將領,他親自登門拜訪,坦誠相待,打消他們的顧慮;對暗中勾結後梁、圖謀不軌的將領,他毫不留情,當眾處死,以儆效尤。很快,河東的內部局勢穩定下來,將領們都表示願意聽從李存勖的指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穩定內部後,李存勖親自率軍救援潞州。當時李思安的大軍已經把潞州團團圍住,日夜攻城,潞州守將李嗣昭雖然頑強抵抗,但城中糧草已快耗儘,形勢十分危急。李存勖知道,不能與後梁大軍正麵硬拚,必須用奇襲的方式打破包圍。他率領大軍,避開後梁的偵察兵,沿著太行山的小路,晝伏夜行,悄悄逼近潞州。
到達潞州附近後,李存勖並沒有立刻發動進攻,而是先派人潛入潞州城,與李嗣昭取得聯係,約定在元宵節當晚內外夾擊。元宵節當晚,後梁軍隊以為李存勖不會來救援,都在軍營裡飲酒作樂,慶祝節日,防備十分鬆懈。深夜時分,李存勖率領大軍突然發起進攻,李嗣昭也率領城中守軍殺出。後梁軍隊毫無防備,頓時大亂,士兵們爭相逃跑,互相踩踏,死傷無數。李思安見大勢已去,隻好帶著殘部狼狽逃竄。
潞州之戰的勝利,不僅解了潞州之圍,還大大提振了河東軍隊的士氣,更讓李存勖在整個北方藩鎮中樹立了威信。朱溫得知李思安大敗的消息後,不禁感歎道:“生子當如李亞子,我的兒子們跟他比起來,簡直就是豬狗!”
潞州之戰後,朱溫多次派大軍進攻河東,但都被李存勖擊退。唐天佑八年911年),幽州節度使劉守光在幽州稱帝,國號“大燕”,史稱“桀燕”。劉守光此人殘暴不仁,不僅背叛李克用,還囚禁自己的父親和兄長,在幽州實行暴政,百姓們苦不堪言。李存勖認為消滅劉守光的時機已到,便決定先出兵討伐劉守光,完成父親的第二個遺願。
唐天佑九年912年),李存勖率領大軍進攻幽州。劉守光雖然兵力不少,但他不懂軍事,又不得民心,根本不是李存勖的對手。李存勖率軍先後攻克了幽州周圍的涿州、薊州等重鎮,最終將幽州團團圍住。劉守光多次派人向朱溫求救,但此時朱溫已身患重病,無力派兵救援。次年正月,李存勖率軍攻破幽州,擒獲劉守光及其家族成員,隨後將他們押回晉陽處死。至此,李克用的第二個遺願完成。
消滅劉守光後,李存勖的實力大大增強,他占據了河東、幽州等地,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藩鎮。此時朱溫已經去世,後梁的皇位傳給了他的兒子朱友貞,史稱“後梁末帝”。朱友貞懦弱無能,既沒有父親的軍事才能,也無法掌控朝中的將領,後梁的國力日漸衰退。李存勖認為消滅後梁的時機已到,便開始積極準備對後梁的戰爭。
唐天佑十二年915年),李存勖與後梁軍隊在柏鄉今河北柏鄉)展開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當時後梁軍隊有八萬餘人,由大將王景仁率領,其中不乏精銳的“龍驤軍”“神捷軍”,這些軍隊都穿著厚重的鎧甲,裝備精良,被稱為“銀槍效節軍”。而李存勖的軍隊隻有三萬餘人,以騎兵為主,裝備相對簡陋。
雖然實力懸殊,但李存勖卻毫不在意,戰役開始後,王景仁率領後梁軍隊擺開方陣,向河東軍隊發起進攻。方陣中的士兵們手持長槍,身披重甲,像一堵移動的牆一樣向前推進,河東的騎兵幾次衝鋒,都被方陣擋了回來,士兵們開始有些慌亂。就在這時,李存勖親自率領兩千名精銳騎兵,繞到後梁方陣的右側,他手持長槍,身先士卒,大喊著“跟我衝”,向著後梁軍隊發起衝鋒。
李存勖的戰馬是一匹黑色的寶馬,名叫“烏雲踏雪”,此馬日行千裡,爆發力極強。隻見李存勖騎著“烏雲踏雪”,像一道黑色的閃電一樣衝進後梁陣中,長槍一揮,便將一名後梁將領挑落馬下。河東的騎兵們見主帥如此勇猛,士氣大振,紛紛跟著李存勖衝進陣中,揮舞著馬刀砍殺。後梁軍隊的方陣本就行動不便,被河東騎兵從側翼突破後,頓時大亂,士兵們爭相逃跑,方陣很快就崩潰了。
王景仁見方陣被破,知道大勢已去,隻好率領殘部撤退。李存勖率軍追擊,一直追到柏鄉城外的濟水河邊,後梁軍隊中有不少士兵在逃跑時掉進濟水,淹死的不計其數。此役,河東軍隊斬殺後梁士兵三萬餘人,繳獲鎧甲、武器、糧草無數,後梁的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柏鄉之戰的勝利,徹底改變了李存勖與後梁的力量對比,後梁從此由攻轉守,再也無力主動進攻河東。
柏鄉之戰後,李存勖繼續率軍南下,逐步蠶食後梁的領土。他先後攻克了魏州今河北大名)、邢州今河北邢台)等地,將勢力範圍擴展到了河北南部。唐天佑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他就是後唐莊宗。稱帝後,李存勖製定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奇襲後梁的都城汴梁,一舉滅亡後梁。
當時後梁的主力軍隊都在楊劉今山東東阿)一帶,由大將王彥章率領,與後唐軍隊對峙。汴梁城內兵力空虛,隻有幾千名禁軍防守。李存勖認為,隻要能繞過楊劉的後梁主力,率領精銳騎兵快速南下,奇襲汴梁,就能在王彥章回援之前攻克汴梁,滅亡後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個計劃一出,立刻遭到了不少將領的反對。將領們認為,楊劉的後梁主力有十萬餘人,一旦繞過他們南下,很可能會被後梁軍隊前後夾擊;而且從魏州到汴梁,路途遙遠,需要穿過後梁的領土,一旦被後梁的偵察兵發現,奇襲就會失敗。
但李存勖卻堅持自己的計劃,他對將領們說:“王彥章雖然勇猛,但他沒有什麼謀略,隻要我們留下少量軍隊牽製他,他就會把全部精力放在楊劉,不會想到我們會奇襲汴梁。而且汴梁城內兵力空虛,隻要我們速度夠快,就一定能攻克!”
同年十月,李存勖留下大將李嗣源率領少量軍隊牽製王彥章,自己則率領三萬精銳騎兵,從魏州出發,秘密南下。為了不被後梁的偵察兵發現,李存勖命令軍隊晝伏夜行,隻在夜間行軍,白天則隱藏在樹林或山穀中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