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艱苦行軍,李存勖率領的軍隊終於抵達汴梁城外。此時的汴梁城內,後梁末帝朱友貞還不知道李存勖已經兵臨城下,直到後唐軍隊開始攻城,他才驚慌失措地召集大臣商議對策。但此時汴梁城內兵力空虛,根本無法抵擋後唐軍隊的進攻,大臣們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逃跑,亂作一團。
朱友貞知道自己大勢已去,又不願被李存勖俘虜,便命令親信皇甫麟將自己殺死。皇甫麟不忍下手,朱友貞說:“我身為後梁皇帝,不能落入敵人手中,你若不殺我,就是背叛我!”皇甫麟無奈,隻好拔劍將朱友貞殺死,隨後自己也自殺身亡。
朱友貞死後,汴梁城內的守軍失去了抵抗的意誌,紛紛打開城門投降。李存勖率領軍隊進入汴梁,後梁正式滅亡。當李存勖走到後梁皇宮的大殿時,他拿出那支代表消滅後梁的箭,對著天空說:“父王,兒子已經消滅後梁,完成了您的第一個遺願!”
滅亡後梁後,李存勖率領軍隊北上,回師魏州。途中,王彥章率領的後梁主力得知汴梁已破、朱友貞已死的消息後,軍心大亂,士兵們紛紛投降,王彥章雖然頑強抵抗,但最終還是被後唐軍隊俘虜。李存勖見到王彥章後,勸他投降,說:“你是一員猛將,若肯歸順我,我必重用你。”但王彥章寧死不降,說:“我身為後梁將領,不能背叛君主,你要殺便殺,不必多言!”李存勖見他忠義,將他處死後以大臣之禮安葬。
至此,後唐統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李存勖的事業達到了巔峰。他從晉陽的少年英雄,到繼承父業的晉王,再到滅亡後梁、建立後唐的皇帝,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完成了父親的兩大遺願,也成為了唐末五代年間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
滅亡後梁後,李存勖將都城從魏州遷到了洛陽,開始著手統一全國的計劃。當時南方有多個割據政權,其中實力最強的是前蜀。前蜀的開國皇帝是王建,王建死後,他的兒子王衍繼位。王衍是個昏庸無能的君主,他沉迷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宦官和奸臣,導致前蜀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
李存勖認為消滅前蜀的時機已到,便在同光三年925年)九月,任命郭崇韜為招討使,李繼岌為都監,率領六萬大軍南下討伐前蜀。郭崇韜是後唐的開國功臣,他足智多謀,治軍嚴明,深受李存勖的信任;李繼岌是李存勖的兒子,當時隻有二十歲,李存勖派他擔任都監,一是為了讓他積累軍功,二是為了監視郭崇韜。
後唐軍隊南下後,進展十分順利。前蜀的軍隊早已腐朽不堪,根本無法抵擋後唐軍隊的進攻。後唐軍隊先後攻克了威武城今陝西鳳縣)、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北)等地,很快就逼近了前蜀的都城成都。王衍得知後唐軍隊逼近成都的消息後,驚慌失措,他想率軍逃跑,但大臣們都勸他投降。無奈之下,王衍隻好派使者向後唐軍隊投降,前蜀正式滅亡。
從後唐軍隊出發到前蜀滅亡,隻用了七十天的時間,如此迅速地滅亡一個割據政權,在唐末五代年間是十分罕見的。消息傳到洛陽,李存勖大喜過望,他下令將王衍及其家族成員押回洛陽,準備在太廟舉行獻俘儀式,慶祝自己的又一次勝利。
李存勖在滅亡後梁、平定前蜀後,開始變得驕傲自滿,他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統一大業,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樣辛苦征戰,於是開始沉迷於戲曲,寵信伶人。伶人就是當時的戲曲演員,李存勖自幼就喜歡戲曲,稱帝後更是變本加厲——他不僅經常在宮中觀看戲曲表演,還親自登台演唱,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李天下”。
為了方便自己看戲、演戲,李存勖提拔了不少伶人擔任官職。這些伶人大多沒有什麼才能,隻會阿諛奉承,他們憑借李存勖的寵愛,在宮中作威作福,欺壓大臣,甚至還陷害忠臣。大臣們對此十分不滿,紛紛向李存勖進諫,但李存勖根本不聽,反而認為大臣們是在嫉妒伶人,對進諫的大臣加以斥責,甚至處死。
郭崇韜在平定前蜀後,因為功高蓋主,遭到了伶人和宦官的嫉妒。他們在李存勖麵前誣告郭崇韜,說他在成都私吞了前蜀的財寶,還想謀反。李存勖本來就對郭崇韜有些猜忌,聽了伶人和宦官的誣告後,更是深信不疑,他下令讓李繼岌在成都處死郭崇韜。郭崇韜是後唐的開國功臣,他的死讓不少大臣感到心寒,也為後唐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郭崇韜死後,李存勖寵信伶人的程度越來越深。他不僅給伶人封官加爵,還讓他們參與軍事決策,甚至派伶人去監督軍隊。這些伶人根本不懂軍事,他們在軍隊中肆意妄為,克扣士兵的軍餉,虐待士兵,導致士兵們怨聲載道,士氣低落。
有一次,伶人周匝因為曾在戰亂中被後梁軍隊俘虜,後來被後唐將領陳俊、儲德源救出。李存勖得知後,竟然不顧大臣們的反對,任命陳俊、儲德源為刺史。大臣們紛紛進諫說:“陳俊、儲德源隻是普通將領,沒有什麼大功,任命他們為刺史,會讓有功之臣寒心的!”但李存勖卻反駁說:“我為了周匝,就算讓天下人都不滿意,也在所不惜!”
除了寵信伶人,李存勖還十分貪婪,他在位期間,大肆搜刮百姓的錢財,用來修建宮殿、購買珠寶,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當時後唐的百姓因為常年戰亂,本就生活困苦,再加上李存勖的搜刮,更是雪上加霜,不少百姓被迫賣兒鬻女,流離失所。大臣們勸李存勖減輕百姓的賦稅,李存勖卻不以為然,說:“我是皇帝,享受榮華富貴是理所當然的,百姓的死活與我何乾?”
李存勖的所作所為,讓後唐的統治基礎變得越來越薄弱。不僅百姓不滿,軍隊中的士兵也因為軍餉被克扣、待遇下降而心生怨恨,不少將領更是因為得不到重用、害怕被伶人陷害而產生了反叛之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嗣源。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也是後唐的開國功臣,他跟隨李存勖征戰多年,立下了赫赫戰功,深受士兵和百姓的愛戴。但李存勖稱帝後,因為猜忌李嗣源,一直沒有重用他,還多次聽信伶人的誣告,對李嗣源加以斥責。李嗣源對此十分不滿,心中漸漸產生了反叛的念頭。
同光四年926年)正月,後唐的貝州今河北清河)發生兵變,士兵們因為不滿軍餉被克扣,殺死了貝州刺史,推舉將領趙在禮為領袖,反叛後唐。趙在禮率領叛軍攻占了鄴都今河北大名),隨後向周圍的州縣發起進攻,各地百姓紛紛響應,叛軍的勢力越來越大。
李存勖得知鄴都兵變的消息後,十分震驚,他下令讓大將元行欽率領大軍討伐趙在禮。但元行欽率領的軍隊大多是臨時拚湊起來的,士兵們士氣低落,根本不是叛軍的對手,幾次進攻都被叛軍擊退。元行欽無奈,隻好向李存勖請求援軍。
此時,李存勖身邊已經沒有多少可用的將領了,他隻好任命李嗣源為統帥,率領大軍討伐趙在禮。李嗣源雖然心中不滿,但還是接受了任命,率領大軍前往鄴都。
當李嗣源的大軍抵達鄴都城外時,他的軍隊中也發生了兵變。士兵們對李存勖的統治早已不滿,他們對李嗣源說:“主上寵信伶人,殺害功臣,克扣軍餉,我們就算平定了鄴都之亂,也遲早會被主上處死。不如我們跟隨將軍一起反叛,打進洛陽,另立明君!”
李嗣源本來就有反叛之心,聽了士兵們的話後,更是下定了決心。他率領軍隊進入鄴都,與趙在禮的叛軍彙合,隨後發布檄文,列舉李存勖的罪狀,號召天下各州郡起兵反叛。
李存勖得知李嗣源反叛的消息後,驚慌失措,他連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大臣們有的主張逃跑,有的主張投降,隻有少數將領主張抵抗。李存勖隻好親自率領大軍,從洛陽出發,討伐李嗣源。
但此時的後唐軍隊已經人心離散,士兵們根本不願意為李存勖作戰。大軍出發後,不少士兵紛紛逃跑,有的甚至投靠了李嗣源。李存勖見狀,隻好下令撤退,返回洛陽。
返回洛陽後,李存勖的處境更加艱難。李嗣源率領的叛軍已經逼近洛陽,洛陽城內的士兵也開始嘩變,大臣們紛紛逃離,就連他寵信的伶人,也有不少人偷偷投靠了李嗣源。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初一,洛陽城內的禁軍發生嘩變,叛軍衝進皇宮,四處燒殺搶掠。李存勖得知後,親自率領侍衛們抵抗。他雖然驍勇依舊,但此時的他已經眾叛親離,身邊隻有幾十名侍衛。
在混亂中,一名叛軍士兵向李存勖射出了一支流矢,正好射中了他的胸部。李存勖倒在地上,鮮血直流,他掙紮著對身邊的伶人善友說:“快,拿水來!”善友連忙去拿水,但等他回來時,李存勖已經奄奄一息,沒過多久就去世了,年僅四十二歲。
李存勖死後,善友害怕叛軍會侮辱李存勖的屍體,便找來一些樂器,堆在李存勖的屍體旁,點火將屍體焚燒了。曾經叱吒風雲、滅亡後梁、平定前蜀的後唐莊宗,最終屍體還被樂器焚燒,結局淒慘至極。
幾天後,李嗣源率領大軍進入洛陽,他派人找到了李存勖的骨灰,以皇帝之禮將其安葬在雍陵今河南新安)。隨後,李嗣源在洛陽稱帝,史稱“後唐明宗”,後唐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但李存勖的傳奇人生,卻永遠地落幕了。
《新五代史》中對李存勖評價道:“存勖驍勇絕倫,常衝鋒陷陣,出入萬眾中,莫敢近”,他的軍事才能無人能及;但他“治國無方,寵信伶人”,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滅亡。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