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風卷甲映寒川,銅麵橫槍鎮塞煙。
十載行伍登將壇,一身功業付讒言。
昆侖夜雪埋兵甲,歸仁殘陽照血鞭。
千古唯留麵涅在,令人長歎宋江山。
列位,咱們這一章要講的這位人物,是北宋中期響當當的英雄。那時候的大宋,雖有“仁宗盛治”,國防上卻有很大憂患——西北方,西夏李元昊撕毀盟約、稱帝建號,年年犯境,宋軍屢戰屢敗;南方邊陲,廣源州儂智高擁兵反叛,一路燒殺劫掠,十餘州府接連淪陷。自太祖皇帝“杯酒釋兵權”後,長期以來宋朝形成了“重文輕武”的局麵,文官掌握政、武將受到製約,能征善戰的將領就更稀少了,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偏偏還出了一位從行伍最底層爬上來的“異類”,他臉上帶著當兵時刺下的墨涅,打仗時戴著猙獰銅麵具,平定西北邊患、蕩平南疆叛亂,卻終因功高蓋主、遭文官猜忌,落得個鬱鬱而終的下場。此人,便是《宋史》中專門立傳、被後世稱作“麵涅將軍”的狄青。
狄青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老家在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他出身貧寒,父親早逝,母親帶著他和兩個弟妹艱難度日,靠狄青幫人放牛、打零工勉強糊口。鄆州地處黃河下遊,常年遭遇水患,景佑元年1034年)那幾年更是災荒不斷——春天黃河決堤,淹沒了兩岸農田;夏天又遇大旱,地裡的莊稼全都枯死了,狄青家裡可以說是家徒四壁,老鼠來了都得哭著走,母親臥病在床,弟妹瘦得隻剩皮包骨,十七歲的狄青成了家裡唯一的頂梁柱。
這一年,朝廷在鄆州招募鄉兵,去抵禦西夏的進攻。招兵告示貼在縣城門口,上麵寫著“入伍者免家中徭役,月發糧兩石,陣亡者賞錢五十貫”。狄青擠在人群裡,盯著“月發糧兩石”這幾個字,心想,兩石糧,夠母親和弟妹吃上好幾個月,就算戰死也比餓死強!
按北宋軍製,凡招募的士兵都要在麵部刺字,稱作“麵涅”。這刺字一是為了區分軍籍,二是為了防止逃兵——臉上有字,就算逃回家鄉,也會被官府抓回治罪。每個新兵臉上都刺了字,狄青當然也不會例外。
幾天後,狄青跟著兩百多名新兵,踏上了前往西北的路。這一路走了整整四十天,從鄆州到渭州今甘肅平涼),越往西走,地勢越崎嶇,天氣越寒冷,路邊時不時能看到被西夏兵劫掠後的村莊——斷壁殘垣、荒草叢生,偶爾還有無人掩埋的屍體。
到了涇原軍駐地,這裡的條件比狄青想象中更艱苦。士兵們吃的是摻了沙子的粟米,喝的是渾濁的河水;訓練更是嚴苛——每天天不亮就要起來練騎射,弓箭要拉滿一百次才算合格;下午練長槍術,要對著稻草人紮上上千下,直到虎口開裂;晚上還要學列隊、聽軍令,稍有差錯就會被校尉鞭打。
狄青拚了命似的刻苦訓練,很快他的騎射和作戰本領在所有新兵中都屈指可數,狄青的努力和本事,很快被涇原經略使韓琦注意到。韓琦是北宋有名的文官,卻很重視武將,他見狄青武藝出眾,能吃苦,便把他調到自己的親兵衛隊,讓他跟著學習兵法。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李元昊親率十萬大軍進攻延州今陝西延安),延州守將劉平、石元孫率軍迎戰,卻在三川口遭西夏軍伏擊,宋軍大敗,劉平戰死、石元孫被俘。消息傳到涇原,全軍震動,韓琦奉命率軍增援延州,需要一名將領帶先鋒部隊探路。狄青主動請戰:“末將願帶三百騎兵為先鋒,定能探清西夏軍的動向,為大軍開路!”韓琦答應了,還特意撥給了他三百匹戰馬和一批鋒利的長槍。
出發前,狄青找鐵匠打了一副銅麵具。麵具是按照凶神的樣子做的,眼睛是兩個黑洞,嘴巴咧開,露出鋒利的獠牙,邊緣打磨得鋥亮,在陽光下泛著冷光。
幾天後,狄青率領三百騎兵行至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突然發現前方有西夏軍的先頭部隊,大約有五百人。西夏兵見宋軍隻有三百人,頓時就衝了過來。狄青大喊一聲:“兄弟們,跟我殺!”說著就戴著銅麵具,手持長槍衝了上去。
狄青率軍衝入敵陣,長槍所到之處,西夏兵非死即傷。有個西夏將領騎著馬衝過來,想砍狄青,狄青側身躲開,反手一槍就把那將領挑落馬下。宋軍士兵見主將如此勇猛,士氣大振,也跟著奮勇殺敵。西夏兵本以為宋軍不堪一擊,沒想到遇到這麼頑強的抵抗,漸漸慌了神。狄青又下令分兵兩路,從左右兩翼包抄西夏軍,西夏軍腹背受敵,很快就敗下陣來,死傷兩百多人,剩下的都撒腿跑了。
等韓琦率領的主力趕到時,看到的是滿地的西夏兵屍體。韓琦又驚又喜,拍著狄青的肩膀說:“你真是一員猛將!這次若不是你,咱們恐怕要中西夏軍的埋伏了。”戰後,韓琦向朝廷寫了奏報,詳細描述了狄青的戰功,還特意提到他“戴銅麵具衝鋒,勇冠三軍”。宋仁宗接到奏報後,十分高興,下旨升狄青為保義郎,賞錢五百貫、絹帛二十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後數年,狄青在涇原戰場上屢立戰功。慶曆二年1042年),西夏軍進攻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狄青率領兩千騎兵夜襲西夏軍營,他讓士兵們每人帶一把火把,趁著夜色摸到西夏軍的糧草營,一把火就燒了西夏軍的糧草。西夏軍見糧草被燒,軍心大亂,隻好撤兵;慶曆四年1044年),西夏大將沒藏訛龐率軍進攻渭州,狄青率軍迎戰,他利用地形設下埋伏,等西夏軍進入埋伏圈後,下令放箭,西夏軍死傷慘重,沒藏訛龐隻好帶著殘部逃跑,狄青還俘虜了兩千多名西夏兵。
每次作戰,狄青都戴著銅麵具衝在最前麵,西夏兵對他又怕又恨,私下裡叫他“銅麵閻王”,隻要遠遠看到銅麵具的影子,就嚇得望風而逃。隨著戰功越來越多,狄青的官職也一路升遷,從保義郎升到了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成了涇原軍裡數一數二的將領。
皇佑四年1052年),北宋的南方爆發了一場大規模叛亂,叛亂的首領名叫儂智高。儂智高是廣源州今越南高平省)的少數民族首領,廣源州本是北宋的藩屬,每年都要向北宋進貢。可那幾年,北宋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政策越來越苛刻,不僅提高了貢品的數量,還經常克扣賞賜;同時,交趾今越南)又不斷派兵攻打廣源州,儂智高多次派人向北宋朝廷請求歸附,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保護,卻都被拒絕了。
儂智高又氣又急,覺得北宋朝廷根本不把他們當回事,便決定起兵反宋。他自稱“仁惠皇帝”,國號“大南”,率領部眾攻占了廣源州,隨後又率軍北上,接連攻陷了邕州今廣西南寧)、橫州今廣西橫州)、潯州今廣西桂平)等十餘州府。儂智高的叛軍十分殘暴,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老百姓紛紛逃離家鄉,南方陷入一片混亂。
消息傳到開封,宋仁宗急得寢食難安,立即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宰相龐籍推薦鈐轄陳曙率軍鎮壓,可陳曙是個隻會紙上談兵的將領,他率軍到達嶺南後,不等軍隊休整,就急於求成,貿然向儂智高的叛軍發起進攻,結果在邕州城外被叛軍打得大敗,死傷數千人。隨後,宋仁宗又派安撫使餘靖率軍前往,餘靖雖然比陳曙強一些,卻不懂南方的地形,也不了解叛軍的戰術,幾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
儂智高見宋軍屢戰屢敗,氣焰更加囂張,率軍繼續北上,很快就打到了廣州城下。廣州是北宋南方的重鎮,若是被叛軍攻占,後果不堪設想。宋仁宗看著地圖上叛軍的進軍路線,急得大喊:“滿朝文武,難道就沒有一個能平定叛亂的人嗎?”
就在這時,宰相龐籍說道:“陛下,涇原軍的狄青,多次擊敗西夏軍,有勇有謀,且善用奇兵,若派他前往南方平叛,定能成功!”
龐籍的話剛說完,禦史中丞王舉正就站出來反對:“陛下不可!狄青乃黥卒出身,臉上帶著墨涅,讓他統領大軍,不僅難以服眾,還會被外邦嘲笑我大宋無人可用!”
另一位大臣、翰林學士宋祁也附和道:“王中丞說得對!南方多水澤、山地,與西北的平原地形完全不同,狄青雖善戰西北,卻未必能適應南方戰場。不如另選一位文官統領大軍,讓狄青擔任副將,這樣既能發揮他的武藝,又能保證大軍的指揮權在文官手中。”
朝堂上頓時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龐籍,認為狄青是平叛的最佳人選;一派支持王舉正,反對狄青統領大軍。
就在雙方爭論不休的時候,狄青主動從涇原趕到了開封,請求麵見宋仁宗。宋仁宗聽說狄青來了,立即召見了他。狄青穿著一身鎧甲,跪在宋仁宗麵前,聲音鏗鏘有力:“陛下,儂智高叛亂,南方百姓流離失所,臣願率軍前往平叛!若不能平定叛亂,臣願以死謝罪!”
宋仁宗看著狄青,見他眼神比堅定,心裡不禁一動。他想起狄青在西北的戰功,又想到南方叛軍的囂張,終於下定決心:“朕命你為宣徽南院使、荊湖南北路宣撫使,統領嶺南諸軍,前往平叛!朕賜你尚方寶劍,軍中之事,你可自行決斷,不必請示!”
狄青謝了恩,剛要起身,宋仁宗又說道:“狄青,你如今已是大將,臉上的麵涅終究不雅,朕讓人取來了藥膏,你把它除了吧,這樣也顯得體麵些。”
狄青聞言,又跪了下來,指著自己的臉頰說:“陛下,臣之所以能有今日,不是因為出身,而是因為陛下不嫌棄臣是黥卒,憑戰功提拔臣。這麵涅是臣的印記——臣要讓軍中的士兵知道,哪怕是最底層的黥卒,隻要奮勇殺敵,也能當將軍、受封賞。這麵涅,不能除!”
宋仁宗聽了,深受感動,親自把狄青扶起來,說道:“你真是忠臣啊!朕沒看錯你。”隨後,他又賜給狄青一件錦袍和一把寶刀,說:“這錦袍是朕親自讓人繡的,上麵繡著‘忠勇’二字;這寶刀是先帝留下的,希望你能拿著它,平定叛亂,為國爭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狄青接過錦袍和寶刀,再次叩首:“臣定不辱使命!”
隨後,狄青率軍南下,抵達賓州今廣西賓陽)。賓州離昆侖關不遠,昆侖關是通往邕州的咽喉要道,儂智高派了自己的弟弟儂智光率領一萬精兵駐守在那裡,還在關前設置了大量的鹿角、壕溝等防禦工事,防守十分嚴密。狄青知道,要平定叛亂,必須先拿下昆侖關。
昆侖關位於邕州東北,坐落在兩座大山之間,中間隻有一條狹窄的通道,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儂智光率領一萬精兵駐守在這裡,不僅在關前挖了三道壕溝,還在壕溝裡埋了尖木,壕溝後麵又設置了鹿角和柵欄,柵欄後麵則排列著弓箭手,隻要宋軍進攻,就會遭到弓箭的射擊。
狄青率軍抵達賓州後,並沒有急於進攻,而是下令大軍在賓州駐紮下來,每天讓士兵們操練武藝,熟悉南方的氣候和地形。有將領忍不住問狄青:“將軍,咱們為何不儘快進攻昆侖關?再拖延下去,恐怕糧草會不夠用啊!”
狄青笑著說:“諸位將軍稍安勿躁。儂智高知道咱們來了,肯定會加強昆侖關的防守,咱們若硬攻,必然會傷亡慘重。不如先按兵不動,讓儂智光放鬆警惕,等他麻痹大意的時候,咱們再發動突襲,定能一舉拿下昆侖關。”
轉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南方的元宵節十分熱鬨,賓州城內張燈結彩,老百姓們敲鑼打鼓、舞龍舞獅,到處都是過節的氣氛。狄青也下令在軍中舉辦燈會,讓士兵們飲酒作樂,歡度元宵。
儂智光派探子前往賓州刺探軍情,探子回報說,賓州城內燈火通明,歌舞升平,宋軍在歡度元宵。儂智光心裡的石頭一下子就落了地,笑著對手下的將領說:“宋軍在賓州享樂!咱們也好好過節,明天再加強防守不遲。”說完,便下令在關上擺酒設宴,讓士兵們也歡度元宵。
當天夜裡,賓州城內的燈會還在繼續,士兵們喝著酒、唱著歌,熱鬨非凡。狄青悄悄召集了兩千名精銳騎兵,都是他從涇原帶來的老兵。狄青換上了輕便的鎧甲,戴上了那副銅麵具,對士兵們說:“今夜是元宵節,儂智光和他的士兵肯定都在飲酒作樂,正是拿下昆侖關的好時機!咱們悄悄出發,路上不許說話,不許點火把,誰要是走漏了風聲,軍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