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後人稱之為詩仙。他生於公元701年,卒於公元762年,生當盛唐,性豪放不羈,胸藏錦繡才,鬥酒可賦百篇,筆下“飛流直下三千尺”“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句,氣吞山河,流傳千古;其仕途卻多舛,曾供奉翰林,得玄宗賞識,然不耐官場束縛,賜金放還後,遍曆江湖。安史之亂中,誤入永王璘幕府,璘敗後獲罪,幸得郭子儀力保,免死長流夜郎。晚年漂泊,曆經兩次婚姻離散,身心俱疲,終在宋州遇宗氏,得覓餘生暖意。
宗氏者,唐代名媛,乃宰相宗楚客之孫女。出身名門,承世家教養,知書達理,性溫婉而有主見,不慕榮華而重才情,史料無確切生卒年月記載,僅從李白詩文及唐宋史籍殘篇中,可窺其生平軌跡。雖身處世俗偏見之中,卻敢以巾幗之勇,嫁與窮困潦倒的暮年李白,為其打理生活、支持創作,更在李白身後整理詩文,令詩仙佳作得以傳世,堪稱李白一生難得的知己。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寒尚未褪儘,長江之上一葉扁舟,正順著湍急的江流向東疾馳。舟中端坐一男子,雖已年過半百時年58歲,距其辭世僅餘3載),須發間染著霜白,卻難掩眉宇間的疏朗清氣——正是剛從夜郎赦歸的李白。
此前一年,他因永王璘案獲罪,從潯陽獄中輾轉押往夜郎,那是唐時西南邊陲的蠻荒之地,一路山高水險,瘴氣彌漫。行至白帝城時,忽聞朝廷大赦天下的消息,《新唐書·李白傳》載其“坐永王璘事長流夜郎,會赦還”,寥寥數字,卻藏著他從絕境中掙脫的狂喜。他當即揮毫寫下《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字句間的輕快,似要將數年的冤屈與困頓儘數拋在江風裡。
可赦歸的喜悅褪去後,更深的迷茫裹挾著他。彼時的李白,早已不是當年仗劍遠遊、“仰天大笑出門去”的少年郎。他曾兩度成婚,首任妻子許氏唐高宗時宰相許圉師之孫女)早逝,二人育有一子一女;第二任妻子劉氏因嫌其窮困,終至離散。半生漂泊,如今雖重獲自由,卻無家可歸,囊中空空,隻能靠著昔日友人的接濟,在江南與中原間輾轉。
這年深秋,李白經友人引薦,前往宋州今河南商丘)。那時的宋州,是中原腹地的繁華州府,商旅雲集,文風鼎盛。他本來隻是想尋一處棲身之所,卻未料想,這座城會成為他暮年的“溫柔鄉”,讓他遇見此生最後的知己。
宋州城內有一彆院,主人是當地名士,常邀文人雅士聚會。李白抵達宋州後,便常在此處與友人飲酒論詩。一日,彆院主人設宴,席間不僅有本地文人,還來了幾位世家子弟,其中便有宗氏。
宗氏正當盛年,難掩名門閨秀的氣度。她自幼受家學熏陶,不僅通經史、善書畫,更懂詩律——這在女子多被束縛於“相夫教子”的封建社會,實屬難得。此前,她早已聽聞李白的詩名,卻未曾想見,這位傳說中的“詩仙”,竟是眼前這般雖落魄卻依舊灑脫的老者。
席間,有人提議以“秋”為題賦詩,眾人皆苦思冥想,唯有李白略一沉吟,便舉杯起身,朗聲道:“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話音剛落,便聽得一旁的宗氏輕聲附和:“先生此句,豪放灑脫,真乃佳作。”
李白聞言側目,見宗氏眉目清澈,言語間並無半分諂媚,隻有對詩句的真心欣賞。他一生見多了趨炎附勢之輩,也嘗過了世態炎涼,此刻竟有人能透過他的窮困,讀懂他詩句裡的超脫,心中不由一動。二人就此攀談起來,從《詩經》到漢賦,從建安風骨到盛唐氣象,竟有說不完的話。宗氏對李白的詩作如數家珍,甚至能精準道出某句詩背後的心境;李白也為宗氏的才情所折服,讚其“蕙質蘭心,不輸男兒”。
這場相逢,正如李白後來在《相逢行》中所寫:“相逢情便深,未語可知心。”他從未想過,自己年近花甲,竟還能遇見這樣一位懂他、敬他的女子;而宗氏也不顧旁人眼光——在世人看來,李白不過是個罪臣獲赦、窮困潦倒的老者,與她的名門出身相去甚遠——卻早已將這份“知己情”,悄悄藏進了心底。
宋州一彆後,李白與宗氏仍常有往來。宗氏知曉李白居無定所,便時常送些衣物、米糧;李白也常將新作的詩稿送與宗氏品鑒,宗氏總是細細研讀,時而提筆批注,時而與他探討字句的斟酌。
日子久了,宋州城內便有了流言。有人說宗氏“自降身份,與罪臣為伍”,也有人勸她:“你乃宰相之後,何愁覓不到名門公子,何苦要跟著一個漂泊無依的老者?”麵對這些非議,宗氏卻異常堅定。她對身邊人說:“太白先生有曠世之才;雖老,卻有赤子之心。我所求者,非榮華富貴,乃一生知己耳。”
一日,李白在宗氏的彆院中小坐,見院中有一株梅樹,正傲然綻放,便觸景生情,對宗氏道:“我這一生,如斷梗飄萍,如今得遇姑娘,實乃人生幸事。隻是我年已老邁,又身無長物,恐委屈了姑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宗氏聞言,起身走到李白麵前,目光坦蕩:“先生何出此言?我愛慕先生之才華,敬仰先生之品格,願與先生結為連理,同甘共苦。”
李白聞言,老淚縱橫。他一生漂泊,曆經坎坷,從未有人如此堅定地選擇他、接納他。這份情誼,比任何東西都珍貴。
關於二人成婚的細節,史籍中並無詳載,但《舊唐書·李白傳》曾提及其“晚好黃老,度牛渚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欲終焉”,而宗氏的陪伴,正是他能在晚年“悅謝家青山”的重要原因。
婚後的日子,雖不富裕,卻充滿了溫馨。宗氏將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條,她知道李白嗜酒,便會在他飲酒時備好醒酒湯;知道他愛讀書,便將書房收拾得窗明幾淨;知道他常因回憶往事而感傷,便會陪他在庭院中散步,聽他訴說年輕時的仗劍江湖。
李白的心境,也變得平和。他不再執著於仕途的失意,也不再為漂泊的命運而悲歎,轉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詩歌創作中,筆下的詩句也多了幾分煙火氣。他的詩作也從“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悲戚,漸漸被“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溫情所取代——這些溫情的詩句,多半是寫給宗氏的。
閒暇時,二人還會一同遊曆山水。他們曾去宋州城外的梁園,那裡是漢代梁孝王所建的園林,彼時雖已荒廢,卻仍有“平台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的意境。李白在梁園的牆壁上題詩,宗氏便在一旁研墨;他們也曾去附近的芒碭山,探尋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的遺跡,李白觸景生情,寫下“芒碭雲瑞抱天回,鹹陽王氣清如水”的詩句,宗氏則輕聲誦讀,與他共賞山間雲霧。
這段日子應該是李白一生最幸福的時光。他曾對友人說:“吾一生交友無數,知己卻寥寥。今得宗氏,吾願足矣。”宗氏不僅是他生活中的伴侶,更是他精神上的支柱——她懂他的詩,更懂他的人。
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史之亂雖已近尾聲,卻仍有殘餘叛軍作亂。時任河南副元帥的李光弼,正率軍討伐叛軍,駐軍於臨淮今安徽泗縣)。李光弼是唐代名將,曾多次擊敗叛軍,李白素來敬重他,聽聞他率軍出征,便生出了“投筆從戎”的念頭——他雖已60歲高齡,卻仍有報國之心。
當李白將這個想法告訴宗氏時,宗氏沉默了。她深知李白年事已高,身體也因常年飲酒而虛弱,戰場凶險,此去吉凶難料。她舍不得他離開,卻更懂他心中的“家國情懷”——李白一生雖未在仕途上有所建樹,卻始終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
良久,宗氏緩緩開口:“先生素有報國之誌,今國家有難,先生願往,妾不敢阻攔。隻是先生年高,需多保重身體,妾在宋州,等先生歸來。”
臨行前一夜,宗氏為李白收拾行囊,將棉衣、藥品一一備好,又為他溫了一壺酒。李白舉杯,對宗氏道:“此去不知歸期,委屈你了。”宗氏眼眶泛紅,卻強忍著淚水:“先生放心,家中一切有我,先生隻需安心報國,早日歸來。”
次日清晨,宗氏送李白至宋州城外的渡口。船開之時,李白立於船頭,望著岸邊的宗氏,揮筆寫下《彆內赴征三首》,其中一首雲:“王命三征去未還,明朝離彆出吳關。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詩句中滿是對宗氏的牽掛,而宗氏則站在岸邊,望著船影漸漸遠去,直至消失在江霧中——她知道,自己成全了李白的報國夢,卻也開始了無儘的等待。
隻是宗氏未曾想到,這一彆,竟是永彆。
李白抵達臨淮後,因年老體弱,又染疾在身,未能如願投身軍旅,隻能在李光弼的幕府中做些文書工作。不久後,他的病情加重,不得不離開幕府,前往當塗今安徽當塗)投奔族叔李陽冰。李陽冰時任當塗縣令,是李白的族人,也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
公元762年冬,李白在當塗病逝,享年61歲。臨終前,他將自己畢生所作的詩稿托付給李陽冰,口中仍喃喃念著宗氏的名字——他終究沒能回到宋州,沒能再見宗氏一麵。
宗氏得知李白病逝的消息時,正在宋州的家中整理他的詩稿。她的淚水瞬間模糊了雙眼。她不顧路途遙遠,即刻動身前往當塗,隻為見李白最後一麵。
在當塗,宗氏見到了李陽冰,也見到了李白托付的詩稿。那些詩稿,有的是寫在宣紙上的完整篇章,有的是寫在零碎紙片上的殘句,還有的是她曾與李白一同探討過的草稿——每一頁,都承載著李白的心血,也承載著他們的回憶。
李陽冰對宗氏說:“太白先生臨終前,最牽掛的便是你,也最放心不下這些詩稿。他說,唯有你,懂他的詩,也能將他的詩傳之後世。”
宗氏含淚點頭,接過詩稿,心中暗下決心:定要完成李白的遺願,將他的詩作整理成冊,讓後世之人知曉他的才華。
回到宋州後,宗氏閉門謝客,專心整理李白的詩稿。她將詩稿按時間順序分類,對殘缺的詩句,憑借自己對李白的了解,細心補全;對重複的篇章,反複比對,選出最貼合李白心境的版本。有時,她會對著一首詩發呆許久——那或許是李白寫給她的,或許是他們一同遊曆時常念的句子,每一個字,都能勾起她的回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曆經數年,宗氏終於將李白的詩稿整理成冊,共計數百首,這便是後世流傳的《李太白文集》的雛形。李陽冰在為《李太白文集》作序時,曾提及“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餘為序”,而宗氏的整理之功,雖未被詳細記載,卻也在史籍的字裡行間留下了痕跡——正是她的精心整理,才讓李白的詩作得以完整流傳,讓“詩仙”的美名傳遍千古。
宗氏整理完李白的詩稿後如何,未見於史料記載。無人知曉她何時離世,也無人知曉她最終葬於何處,隻留下一段與李白的知己情,在曆史的長河中靜靜流淌。
後世文人提及李白,多會讚歎他的詩才,感慨他的仕途坎坷,卻少有人提及宗氏——這位在李白暮年給予他溫暖,在他身後為他傳承詩稿的女子。可正是宗氏的出現,讓李白的晚年不再孤單,讓他的詩作得以傳世,她就像一束微光,照亮了李白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也為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段“才子與知己”的佳話。
最後,讓我們以李白送給宗氏一首詩,來感受這份真摯的情感。
秋浦寄內
我今尋陽去,辭家千裡餘。
結荷倦水宿,卻寄大雷書。
雖不同辛苦,愴離各自居。
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
紅顏愁落儘,白發不能除。
有客自梁苑,手攜五色魚。
開魚得錦字,歸問我何如?
江山雖道阻,意合不為殊。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