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亂世同塵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章 亂世同塵(1 / 1)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人稱“詩聖”。其生於公元712年,卒於公元770年,出身京兆杜氏,乃晉代名將杜預之後,自幼受家學熏陶,心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然其一生困頓,仕途偃蹇,恰逢盛唐由盛轉衰,親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之苦,筆下詩文大多記錄民生疾苦、亂世瘡痍,被譽為“詩史”。他一生顛沛流離,卻始終有妻子楊氏相伴左右,這份亂世中的夫妻情,既是他苦難生活的慰藉,亦是其詩中溫暖的來源。

楊氏,杜甫之妻,史料未載其名,僅以“楊氏”稱之,出身普通人家,生卒年月無確切記載。她隻是一個普通女子,卻憑借自己的堅韌與溫柔,在杜甫二十餘年的漂泊歲月中,為他操持家務、撫育子女、抵禦風霜。安史之亂中,她獨自帶子女逃難;貧困潦倒時,她與杜甫同甘共苦;杜甫病逝後,她孤身撫養子女成人——她是杜甫詩中“老妻”的具象,也是亂世中千萬平凡卻偉大的女性的縮影。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洛陽城的春日尚帶著幾分料峭,29歲的杜甫站在城郊一處簡樸的院落前,迎接他的新娘。這一年,他經親友引薦,與楊氏成婚,開啟了一段長達二十九年的姻緣。

當時杜甫,雖未入仕,卻已在詩壇小有名氣。他早年漫遊吳越、齊趙,寫下“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詩句,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楊氏雖非名門閨秀,卻也知書達理,性情溫婉沉靜。她知曉杜甫的才華,也理解他“致君堯舜上”的抱負,從未因他的清貧而有過半分怨言。

婚後的最初幾年,杜甫仍在為仕途奔波。他曾前往長安應試,卻因奸相李林甫“野無遺賢”的鬨劇而落榜;後又客居長安十年,靠獻詩權貴謀生,日子過得捉襟見肘。楊氏則留在家中,打理家事。每當杜甫失意歸來,她總會溫一壺薄酒,端上簡單的飯菜,靜靜聽他自己的困頓與不甘。

這段時期,杜甫的詩中雖多有對仕途的焦慮,卻也有著對家庭的溫情。他在《贈李白》中寫“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是與知己的酣暢;而在寫給楊氏的家書中,卻有“妻兒待我且歸去,他日杖藜來細聽”的柔情。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漁陽鼙鼓動地來,打破了大唐的繁華,也徹底改變了杜甫與楊氏的生活。那一年時杜甫剛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正準備前往奉先今陝西蒲城)探望妻兒,卻在路上聽聞叛軍攻破洛陽的消息。他一路輾轉,曆經艱險才抵達奉先,見到楊氏與孩子們時,家中早已斷糧多日,幼子甚至因饑餓而夭折。《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的悲慟,既是他對民生疾苦的感慨,更是他對家庭苦難的切身體會。楊氏抱著夭折的孩子,淚水無聲滑落,卻仍強撐著安慰杜甫,用柔弱的肩膀撐著這個家。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倉皇逃往蜀地,長安很快被叛軍攻陷。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杜甫聽聞唐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即位,便欲前往投奔,卻在途中被叛軍俘獲,押回長安。楊氏帶著四個子女,被迫與杜甫分離,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難之路。

被困長安的日子,是杜甫一生中最屈辱、最焦慮的時光。他身為俘虜,行動受限,看著叛軍在長安城內燒殺搶掠,看著昔日繁華的都城淪為人間地獄,心中滿是悲憤。而更讓杜甫揪心的,是對楊氏與子女的牽掛——他不知道妻兒逃往了何處,不知道他們是否安全,是否能吃飽穿暖。

長安城內,烽火連天,消息隔絕。杜甫曾試圖托人傳遞消息,卻屢屢失敗。他在《春望》中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彆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家書抵萬金”五個字,道儘了亂世中離散親人的苦楚——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一封報平安的家書,比萬兩黃金還要珍貴。他常常站在被叛軍占領的長安城樓上,望著楊氏逃難的方向,淚水模糊了雙眼。

與此同時,楊氏正帶著子女在亂世中艱難求生。她沒有車馬,隻能牽著年幼的孩子,跟著逃難的人群,一路向西逃往秦州今甘肅天水)。途中,糧食稀缺,她常常自己忍饑挨餓,把僅有的乾糧分給孩子們;遇到叛軍劫掠,她便抱著孩子躲進山洞或草叢中,整夜不敢出聲;孩子們生病了,她沒錢請醫,隻能采些草藥熬水給孩子喝。有一次,小女兒實在走不動了,哭著要父親,楊氏蹲下身,輕輕撫摸著女兒的頭,哽咽著說:“你爹爹在長安等著我們,我們一定要找到他,一家人團聚。”

她不知道杜甫是否還活著,卻始終沒有放棄希望。每到一處,她都會向逃難的人打聽杜甫的消息,哪怕隻有一絲線索,也會牢牢記住。

唐肅宗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杜甫趁叛軍看守鬆懈,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一路曆經艱險,終於抵達唐肅宗所在的鳳翔今陝西鳳翔)。他見到唐肅宗時,衣衫襤褸,頭發散亂,唐肅宗感念其忠誠,任命他為左拾遺。可杜甫上任沒多久,便因替房琯求情而觸怒唐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此時的他,心中唯一的念頭,便是找到楊氏與子女——他聽聞妻兒可能在秦州,便毅然辭去官職,前往秦州尋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秦州城外的一處破敗驛站裡,楊氏正帶著孩子們整理行囊,準備前往沒有戰亂的成都。就在這時,驛站外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喊著她的名字。

楊氏猛地抬頭,隻見一個衣衫破舊、麵帶風霜的男子站在驛站門口,頭發已有些花白,正是她日思夜想的杜甫。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愣了片刻後,才抱著孩子們衝了過去,淚水瞬間決堤:“你還活著!你終於回來了!”

杜甫緊緊抱著楊氏與孩子們,聲音哽咽:“我回來了,讓你們受苦了。”這一刻,所有的屈辱、焦慮、苦難,都在重逢的喜悅中煙消雲散。孩子們圍著杜甫,有的拉著他的衣角,有的喊著“爹爹”,小小的驛站裡,充滿了久彆重逢的溫情。

這段重逢的經曆,杜甫後來在《述懷》中寫道:“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發何。露宿霜飛坐可詠,月明鬆下夜吟詩。”詩中的“滄洲近”,既是指秦州靠近安寧之地,更是指與妻兒重逢後,心中有了歸宿。他在秦州短暫停留期間,與楊氏一同租了一處小院,雖然簡陋,卻得到了來自於家庭的那種久違的溫馨。

可好景不長,秦州的糧食很快出現短缺,物價飛漲,杜甫一家再次陷入困境。楊氏看著孩子們因饑餓而消瘦的臉龐,心中十分焦急,便勸杜甫前往成都——她聽聞成都遠離戰亂,且有杜甫的友人嚴武在那裡為官,或許能得到接濟。

同年冬天,杜甫與楊氏帶著孩子們,踏上了前往成都的路途。他們沿著嘉陵江而下,一路上翻山越嶺,涉江渡河,曆經艱險。途中,杜甫寫下《發秦州》《木皮嶺》等組詩,記錄下逃難的艱辛,其中“晨發赤穀亭,險艱方自茲”“汗流被我體,祁寒為之暄”等句,道儘了旅途的困苦。而楊氏始終陪伴在杜甫身邊,幫他照顧孩子,整理行囊,每當杜甫因疲憊而沮喪時,她總會輕聲安慰:“再堅持一下,成都就快到了。”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杜甫與楊氏終於抵達成都。在友人嚴武的幫助下,他們在成都城西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簡陋的草堂,這便是後世聞名的“杜甫草堂”。

草堂的日子,是杜甫與楊氏一生中最平和、最溫馨的時光。雖仍清貧,卻遠離了戰火,有了一處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楊氏將草堂打理得井井有條,她在院子裡種上蔬菜、瓜果,在門前的浣花溪邊洗衣、淘米;杜甫則在草堂的書房裡讀書、寫詩,偶爾與友人聚會。

清晨,楊氏會早早起床,為杜甫準備簡單的早餐,然後帶著孩子們在院子裡種菜;傍晚,杜甫會牽著楊氏的手,在浣花溪邊散步,看著夕陽灑在江麵上,聽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杜甫在《江村》中寫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老妻畫紙為棋局”一句,生動地描繪出楊氏與杜甫在草堂中的生活場景——沒有昂貴的棋盤,楊氏便在紙上畫棋盤;沒有精致的釣鉤,孩子們便用針敲彎了做釣鉤。這份貧賤中的樂趣,是亂世中最珍貴的溫情。

可是好景不長,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嚴武奉調離開成都,杜甫失去了友人的接濟,草堂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同年,唐玄宗、唐肅宗先後病逝,唐代宗即位,安史之亂雖已接近尾聲,卻又爆發了徐知道之亂,成都陷入混亂。杜甫與楊氏不得不再次帶著孩子們逃離草堂,前往梓州今四川三台)、閬州今四川閬中)等地避難。

離開草堂的那天,楊氏看著自己親手打理的院子,看著杜甫精心栽種的花木,眼中滿是不舍。杜甫牽著她的手,輕聲說:“隻要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哪裡都是家。”楊氏點點頭,擦乾眼淚,再次拿起行囊,跟著杜甫踏上了逃難之路。

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嚴武再次出任劍南節度使,回到成都。杜甫與楊氏得知消息後,便又回到了成都草堂。嚴武對杜甫十分賞識,推薦他擔任檢校工部員外郎,這便是後世稱杜甫為“杜工部”的由來。

可在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嚴武病逝。嚴武的去世,不僅讓杜甫失去了仕途上的依靠,也讓他失去了生活上的接濟。成都的局勢再次變得動蕩,杜甫與楊氏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前往夔州今重慶奉節)。

此時的杜甫,已年過半百53歲),身體因常年漂泊而變得十分虛弱,患上了肺病、風濕病等多種疾病。楊氏便成了他的“貼身醫官”,每日為他煎藥、按摩,細心照料他的飲食起居。夔州的冬天十分寒冷,楊氏怕杜甫著涼,便將自己的棉衣拆了,重新絮上棉花,給杜甫做了一件更厚的棉衣;杜甫咳嗽不止,她便每天清晨去山上采些草藥,熬成湯藥給杜甫喝。

杜甫在《登高》中寫道:“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中的“百年多病”,正是他當時身體狀況的真實寫照。而楊氏的陪伴與照料,則是他苦難生活中的唯一慰藉。有一次,杜甫因病重臥床不起,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楊氏坐在他的床邊,握著他的手,淚水直流:“你不能丟下我們母子,孩子們還需要你,我也需要你。隻要你好好活著,再苦再難,我都陪著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楊氏的悉心照料下,杜甫的身體漸漸有了好轉。他在夔州期間,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僅在夔州的兩年時間裡,就寫下了近四百首詩,占其一生詩作的近三分之一。這些詩中,既有對亂世的感慨,也有對生活的熱愛,更有對楊氏的感激。他在《複愁十二首》中寫道:“藥餌虛狼藉,秋風灑病容。”看似寫自己的病容,實則暗藏對楊氏每日為他準備藥餌的感激——那些散亂的藥餌,是楊氏對他的深情。

那幾年,楊氏常常陪著杜甫在夔州城外的白帝城上散步,看著長江滾滾東流,聽著杜甫吟誦自己的詩作;杜甫則常常為楊氏寫詩,記錄下她的艱辛與溫柔。他在《又呈吳郎》中寫道:“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詩中雖寫的是西鄰老婦,卻也暗含對楊氏的理解——他深知,在亂世中,女性的生存更為艱難,而楊氏能帶著子女熬過這麼多苦難,實屬不易。

唐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因思念故鄉,決定離開夔州,前往荊州今湖北荊州),再從荊州返回河南老家。楊氏雖知路途艱險,卻也支持杜甫的決定——她知道,杜甫一生漂泊,心中始終牽掛著故鄉。

於是,杜甫與楊氏帶著孩子們,乘坐一葉扁舟,沿著長江東下。途中,杜甫的病情再次加重,常常臥床不起。楊氏便在舟中為他鋪好床鋪,每日為他煎藥、喂飯,照顧得無微不至。船行至江陵今湖北荊州)時,杜甫的病情稍有好轉,他便寫下《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老病有孤舟”一句,道儘了他當時的處境——年老多病,唯有孤舟一葉以及楊氏與孩子們的陪伴。

然而,返回故鄉的願望最終未能實現。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冬天,杜甫的船行至湘江流域時,他的病情急劇惡化,高燒不退,咳嗽不止。楊氏守在他的床邊,日夜不眠,為他喂水喂藥,卻終究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同年冬末,杜甫握著楊氏的手,渡過了生命中最後一刻,享年59歲。臨終前,他看著楊氏與孩子們,眼中滿是不舍與愧疚:“我這一生,漂泊不定,沒能讓你們過上好日子,對不起你們。”楊氏淚水縱橫,卻強忍著悲痛,對杜甫說:“你不要擔心我們,我會把孩子們撫養成人。”

杜甫去世後,楊氏麵臨著巨大的困境——她身無分文,還帶著四個未成年的孩子,在湘江上漂泊,連安葬杜甫的錢都沒有。幸好,杜甫在長沙時有一位友人,名叫韋之晉,時任潭州刺史。韋之晉得知杜甫去世的消息後,便派人送來錢財和船隻,幫助楊氏料理杜甫的後事。

楊氏在韋之晉的幫助下,將杜甫的靈柩暫時安葬在嶽州今湖南嶽陽)的小田原。安葬杜甫的那天,天空飄著細雨,楊氏帶著孩子們跪在杜甫的墓前,淚水與雨水混在一起。她輕聲對杜甫說:“你先在這裡安息,等將來天下太平了,我一定把你送回故鄉,讓你魂歸故裡。”

安葬杜甫後,楊氏帶著四個孩子,在韋之晉的幫助下,暫時定居在潭州今湖南長沙)。可沒過多久,韋之晉病逝,楊氏再次失去了依靠,不得不帶著孩子們再次漂泊。

她沒有再嫁,而是獨自承擔起了撫養子女的重任。為了生計,她不得不做些針線活,給人縫補衣物,換取微薄的收入;孩子們到了上學的年齡,她便省吃儉用,送孩子們去私塾讀書。她常常對孩子們說:“你們的父親是個有才華的人,他憂國憂民,你們要像他一樣,好好讀書,將來做個有用的人。”

在楊氏的教育下,杜甫的子女們都十分懂事。長子杜宗文、次子杜宗武勤奮好學,常常在燈下讀書到深夜;女兒杜氏也知書達理,幫助楊氏做些家務。楊氏看著孩子們,心中便有了希望——她知道,隻要孩子們能健康成長,能傳承杜甫的家風,杜甫在九泉之下也會安息。

唐代宗大曆十年公元775年),天下局勢漸漸穩定,楊氏便帶著孩子們,前往嶽州,將杜甫的靈柩從嶽州小田原遷到了偃師今河南偃師),與杜甫的祖父杜審言葬在一起——她終於實現了對杜甫的承諾,讓他魂歸故裡。

遷葬杜甫後,楊氏帶著孩子們定居在偃師。此時的她,已年過半百,身體也因常年勞累而變得十分虛弱,卻仍堅持照顧孩子們的生活,督促他們讀書。

關於楊氏的晚年,史料中並無詳細記載,僅從杜甫的孫子杜嗣業的墓誌銘中,可窺知一二——杜嗣業後來官至補闕,他在墓誌銘中寫道:“先君杜宗武)卒後,祖母楊氏躬自撫養,教以詩書,卒成其名。”由此可見,楊氏不僅將杜甫的子女撫養成人,還培養出了杜嗣業這樣有出息的後代,讓杜氏家族的家風得以傳承。

大約在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楊氏在偃師去世,享年約六十餘歲。她去世後,被安葬在杜甫的墓旁,實現了“生同衾,死同穴”的願望。她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沒有傳世的詩文,卻以平凡女性的堅韌與溫柔,陪伴杜甫走過了二十九年的漂泊歲月,撫養子女成人,傳承了杜甫的家風——她是杜甫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動人的“老妻”形象。

杜甫的詩,被譽為“詩史”,記錄了盛唐的衰落、亂世的瘡痍,也記錄了他與楊氏的夫妻深情。從“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的共同悲痛,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離散牽掛;從“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的草堂溫情,到“藥餌虛狼藉,秋風灑病容”的病榻照料——楊氏的形象,始終貫穿在杜甫的詩中,成為他苦難生活中最溫暖的顏色。

後世文人提及杜甫,多會讚歎他的“詩聖”之才,感慨他的“憂國憂民”之情,卻少有人提及楊氏——這位在他身後默默付出的平凡女性。可正是楊氏的陪伴與支持,讓杜甫在亂世中找到了心靈的歸宿,讓他能在貧困與病痛中堅持創作,為後世留下了三千餘首珍貴的詩作。如果沒有楊氏,杜甫的詩中或許會少了許多溫情,他的人生或許會更加孤苦。

亂世同塵,貧賤相知。杜甫與楊氏的愛情,是亂世中最平凡的堅守,也是最動人的傳奇。

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寫:“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他與楊氏的一生,雖充滿了淚水與苦難,卻始終懷著對團圓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這份渴望與熱愛,跨越了千年的時光,至今仍在溫暖著每一個讀懂他們故事的人。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從拜師陳友開始橫掃無限 極品小道長 成全他和青梅後,我卻成了白月光 和堂妹換親後 忠訴 鐵血殘明之南洋崛起 恐怖直播:噓,有人在看你 重回1978,我考上了西工大 藍星劍皇 大唐:上任京州尹,皇帝求我貪贓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