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以龍為食的犼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中國野史大甩賣 > 第5章 以龍為食的犼

第5章 以龍為食的犼(1 / 1)

上古時期,四海浩渺,水天相接之處多藏神異之物。東海水勢洶湧,深不見底,傳聞海底有龍宮,為龍族聚居之地,萬千水族皆俯首稱臣。然《述異記》卻記載,“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

那時的東海,是“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極東之域,浪高千丈,礁石如林,常有巨鯨破浪、妖蜃吐霧。犼便於東海深處的“熔岩島”——島上火山噴發,岩漿入海,凝結成赤黑色的礁石,海水在此處亦呈赤褐色,水溫高如沸湯。犼能吸岩漿之烈氣,飲沸海之濁水,尋常海獸見其影便慌忙逃竄。

龍乃上古神獸,能大能小,能升能隱,行雲布雨,為水族至尊。而犼卻以龍腦為食,傳聞它尋龍之時,會騰空而起,赤色的身影劃破海麵,雙目如炬,能穿透千層海水,鎖定龍跡所在。待尋得龍蹤,它便俯衝而下,口中噴吐烈焰,燒得海水蒸騰,逼得龍不得不現身迎戰。

龍與犼鬥,堪稱天地間最壯烈的奇觀:龍怒則翻江倒海,浪湧千丈,以尾擊石,石碎如粉;犼憤則噴火焚雲,焰燒九霄,以爪撕浪,浪斷如截。龍吐水箭,欲澆滅犼之烈火;犼張巨口,欲咬取龍之頭顱。鬥至百餘回合,龍力竭之時,犼便縱身躍至龍頸之上,以鋒利如刀的牙齒,咬破龍的頭骨,吸食其腦。待龍腦儘食,犼便棄龍屍於海中,騰空而去,隻留海水染血,水族戰栗。故東海龍族,每逢犼出沒之時,便會緊閉龍宮大門,布下萬重水陣,不敢有半分懈怠。

犼雖生於海中,卻不是水族之屬,它擅長飛行:它沒有翅膀,卻如離弦之箭般穿梭於雲層之間,速度之快,連大鵬鳥亦追之不及。若它在海麵騰空,便能激起數丈高的水花,赤色身影與白色浪花相映,如一道閃電劃過海麵;若它在雲端盤旋,便能引來狂風,吹動雲層變幻。它可在海中鬥龍,也在陸地驅獸,天下間幾乎無它不能去之地,無它不能敵之獸。

犼的外形集鹿、駝、貓、蝦、驢、獅、蛇、蜃、鯉、鷹、虎十一獸之特征於一身。

犼的頭部,兼鹿、駝、貓、蝦、驢五獸之形:

角似鹿:其角自額間生出,分三叉,每叉頂端皆有尖銳的骨刺,呈赤金色,陽光下泛著寒光。

頭似駝:頭部寬大如駱駝,額高鼻闊,下頜粗壯,顯露出一股厚重之感,能承受千鈞之力。這般頭顱,讓它咬合力極強,能輕易咬碎堅硬的龍顱骨。

耳似貓:雙耳小巧如貓,呈三角形,覆著細密的絨毛,毛色赤褐,能靈活轉動,可聽聞百裡之外的聲響。哪怕龍在深海遊動的聲音,它也能捕捉,故尋龍從無失手。

眼似蝦:雙目似蝦眼般突出,呈碧綠色,瞳孔為豎形,能在黑暗中視物,穿透海水與雲霧。

嘴似驢:嘴部寬闊似驢,唇齒間是兩排匕首般的牙齒,齒縫間常滴下赤色的涎水——傳聞這涎水有劇毒,若沾到草木,草木會瞬間枯萎;若沾到獸身,獸便會渾身抽搐,失去反抗之力。

犼之軀乾,兼獅、蛇、蜃、鯉四獸之形:

發似獅:頸間生有鬃毛,如雄獅之發,毛色赤紅,長丈餘,隨風飄動時,如烈火翻騰。此鬃毛極硬,尋常刀劍難斷。

頸似蛇:脖頸細長如蛇,能靈活轉動,可三百六十度環顧四周,所以無論敵人從哪個方向進行攻擊,它都能及時察覺。

腹似蜃:腹部如蜃,呈圓鼓狀,覆著光滑的皮膚,皮膚下仿佛藏著無儘的力量。傳聞其腹能儲存烈火,噴吐之時,火焰連綿不絕,燒之不儘。

鱗似鯉:軀乾其餘部位,則覆著魚鱗般的鱗片,鱗片呈赤黑色,每片鱗片邊緣皆有鋸齒狀的凸起,如鎧甲般能抵禦攻擊。

犼之爪足,兼鷹、虎兩獸之形,是其最主要的攻擊武器:

前爪似鷹:前爪如鷹爪般尖銳,呈金黃色,每根爪尖都如利刃,能輕易撕裂龍鱗、抓破岩石。

後爪似虎:後爪則如虎爪般粗壯,力道無窮,踏在地麵上,能留下半尺深的爪印;踏在海麵上,能激起數丈高的水花。它騰空之時,便是以後爪蹬地或踏浪,借勢飛升,速度快如閃電。

民間流傳最廣的,是“犼鬥三龍”的傳說。傳聞上古之時,東海有三條黑龍,時常上岸為禍百姓:它們呼風喚雨,淹沒農田;翻江倒海,衝毀房屋;更會捕食人畜,令東海沿岸的百姓苦不堪言。地方官員多次祭祀龍王,祈求黑龍收斂,卻無濟於事——三條黑龍修為深厚,連老龍王亦約束不了它們。

就在百姓絕望之際,犼自東海深處現身。它聽聞黑龍為禍,怒而騰空,赤色身影如一道烈火,直奔黑龍所在的海灣。三條黑龍見犼前來,非但不懼,反而狂笑:“不過一頭野獸,也敢來管我等之事?”說罷,便一同向犼發起攻擊:一條黑龍口中射出水箭,一條黑龍口中吐出閃電,一條黑龍則噴出寒氣。

犼卻絲毫不懼,它騰空而起,避開攻擊。犼俯衝至一條黑龍的背上,前爪抓住龍鱗,後爪蹬住龍身,張口便咬向黑龍的頭顱。黑龍劇痛難忍,瘋狂扭動身軀,欲將犼甩下,卻被犼死死抓住,無法掙脫。片刻之後,犼便咬碎了黑龍的頭骨,吸食其腦,黑龍的屍體隨即沉入海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另外兩條黑龍見同伴被殺,又驚又怒,一同撲向犼。犼卻毫不畏懼,它棄了死龍,轉身與兩條黑龍纏鬥:它以角撞擊左邊黑龍的腹部,鱗片碎裂之聲響徹海灣;又以爪撕右邊黑龍的眼睛,黑龍慘叫一聲,雙目失明。兩條黑龍節節敗退,欲逃入深海,犼卻緊追不舍,騰空而起,從雲端俯衝而下,一口咬斷了左邊黑龍的脖頸,又一爪抓破了右邊黑龍的心臟。

待三條黑龍儘誅,犼便立於海麵之上,赤色的身軀染著龍血,鬃毛隨風飄動,如一尊戰神。百姓見狀,紛紛跪地叩拜,感謝犼為民除害。犼卻隻是看了一眼百姓,便騰空而去,返回東海深處。

除了與龍戰鬥,犼“誅惡獸”的傳說,也在地方典籍中留有記載。清代《續修永定縣誌》載:“永定之北有山,名黑風嶺,嶺中有惡獸,形似狼而大,食人無數,百姓不敢近。後有犼至,與惡獸鬥三日三夜,終殺之,噬其肉,嶺中始安。”

這黑風嶺,山勢險峻,林深草密,常年刮著黑色的狂風,故得名。嶺中的惡獸,名為“黑煞”,體長三丈,毛黑如墨,爪利如刀,每日都會下山捕食人畜,永定縣的百姓為此遷徙無數,縣令雖多次派獵戶圍剿,卻都被黑煞所殺,無人能敵。

一日,犼自東海遊曆至此,聽聞黑煞為禍,便直奔黑風嶺。它剛入嶺中,便聞一聲巨吼,黑煞從林中撲出,張開血盆大口,欲將犼吞入腹中。犼卻不退反進,口中噴吐烈焰,燒向黑煞。黑煞急忙後退,躲入林中。犼緊隨其後,與黑煞在林中展開激戰:林中樹木茂密,黑煞憑借地形優勢,多次偷襲犼;犼身疾如風,次次避開,並用爪撕、用角撞,不斷攻擊黑煞。

這場戰鬥持續了三日三夜:第一日,二者勢均力敵,皆有輕傷;第二日,黑煞漸感力竭,動作變慢;第三日,犼抓住機會,以角撞斷了黑煞的腿骨,又以爪抓破了黑煞的腹部,黑煞慘叫一聲,倒在地上。犼隨後便噬食黑煞的肉,將其吃儘,隻留一堆白骨。

黑煞既除,黑風嶺的狂風也漸漸平息,百姓得以重返家園。為了感謝犼,百姓在嶺口立了一塊石碑,刻上“犼鎮黑風”四字,每逢初一十五,都會前來祭拜。

隨著時代變遷,犼所代表的文化寓意逐漸演變:從東海的猛獸,到監督皇權的華表靈獸,再到《神話怪物圖鑒》中的“靈獸”之首,成為華夏文化中一枚重要的符號。

華表,始於堯舜時期,初為“誹謗木”——在交通要道立一根木柱,百姓可在木柱上書寫對君主的意見與批評,是君主聽取民意、接受監督的象征。到了秦漢時期,誹謗木逐漸演變為華表,材質從木頭變為漢白玉,造型愈發精美,而犼,被置於華表的頂端,成了“華表靈獸”。

為何選擇犼立於華表之上?因為它的威猛,能震懾朝堂中的奸佞之臣,讓他們不敢欺上瞞下;它的正義,能代表百姓監督君主,讓君主不敢驕奢淫逸。故華表上的犼,有兩個名字:立於皇宮門外的,名為“望君出”——它麵朝宮外,意為希望君主不要沉迷於宮廷享樂,多走出皇宮,體察民情,了解百姓的疾苦;立於皇宮門內的,名為“望君歸”——它麵朝宮內,意為希望君主不要在外遊獵或征戰過久,早日返回皇宮,處理朝政,維護國家的秩序。

以北京天安門的華表為例:華表高十餘丈,通體潔白如玉,柱身刻有盤龍紋,柱頂便是一尊犼的雕像。這尊犼,昂首挺胸,雙目圓睜,注視著遠方,赤色的鬃毛仿佛隨風飄動,雖為石雕,卻透著一股威嚴與正氣。每當君主經過華表,看到頂端的犼,便會想起它“監督皇權”的寓意,不敢有半分懈怠。

到了近現代,隨著神話研究的興起,犼的地位愈發尊崇。在《神話怪物圖鑒》中,它被列為“靈獸”之首,理由有三:

其一,它的形象最奇——集十一獸之特征於一身,是華夏神獸中“兼收眾長”的代表,體現了“海納百川”的文化精神;

其二,它既能懲治惡獸守護百姓,還能監督皇權,是“正義”的完美化身,符合華夏文化對“靈獸”的定義;

其三,它的文化內涵最豐富——從《述異記》的噬龍奇獸,到華表上的監督靈獸,再到民間傳說中的守護者,它承載了不同時代的文化訴求,是華夏神話演變的“活化石”。

在《神話怪物圖鑒》中,對犼是這樣描述的:“犼者,華夏第一靈獸也。生於東海,形兼十餘獸,性烈而正,能食龍腦、驅惡獸、監皇權。其威,令龍族忌憚;其正,令百姓尊崇;其靈,令朝堂敬畏。”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網遊:開局一條龍服務 洪水末世:開局美女上司來我家 寒門狀元:我的大腦通古今 作為最強者卻總被小瞧 驚!我家糧油店通古今,任我周遊各小世界 你的外賣有點毒 對我而言,情不知所起 漢末孤鋒 牧安天下 末日遊戲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