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最早知道僵屍這個詞,是源於一部拍攝於1985年的港片《僵屍先生》,它的劇情是這樣的:
民國時期,富紳任家老太爺去世二十年後,因墓地風水不好,任老爺請九叔幫忙遷墳。不料開棺後發現任老太爺屍體未腐,反而因陰氣太重變成了凶猛的“白僵”。
九叔本想及時火化屍體,卻因任老爺的猶豫和阿威的阻撓,讓僵屍逃脫。此後,僵屍夜裡四處作祟,先是咬傷了任家的仆人,又接連攻擊村民,甚至咬傷了阿威,導致阿威也逐漸屍化。
九叔帶著文才、秋生師徒,用茅山道術對抗僵屍:用糯米克製屍毒、用桃木劍刺僵屍心臟、用黃符鎮住僵屍行動,還設計了“墨鬥線纏棺”“雞血淋身”等經典驅僵手段。期間,文才因膽小被僵屍追咬,秋生則在保護任婷婷時與僵屍周旋,鬨出不少驚險又搞笑的場麵。
最終,在九叔的帶領下,眾人利用黎明前的陽氣,合力將僵屍引入義莊,用特製的“糯米酒+桃木釘”徹底消滅了僵屍,化解了任家及整個村子的危機。
其實,在中國古代文人的作品中,早就有許多關於僵屍的記載,其中流傳最廣的莫過於蒲鬆齡的《聊齋誌異·屍變》:
陽信縣有位老翁,是縣裡蔡店村的人。蔡店村離縣城有五六裡路,老翁和兒子在路邊開了家旅店,供過往的商人住宿。有四位車夫,常往來各地販運貨物,每次經過都住在他家。
一天傍晚,這四個車夫一同前來投宿,可老翁家的旅店已經住滿了。四人實在沒彆的地方可去,執意請求老翁收留。老翁琢磨了一會兒,想到一個地方,又怕客人不滿意。客人連忙說:“隻要有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歇腳就行。”
當時老翁的兒媳剛去世不久,屍體停放在裡屋,他兒子出門買棺材還沒回來。老翁便領著客人穿過小路往那走。進了屋子,桌上的油燈光線昏暗,桌子後麵掛著帳子,用一層紙做的被子蓋著死者。再看能睡覺的地方,裡間有一張連通的大炕。
四個車夫趕路累得夠嗆,剛躺下就打起了響亮的呼嚕。隻有一個車夫還沒睡熟,忽然聽到床上有“沙沙”的聲響,趕緊睜開眼——靈前的燈火把屋裡照得很清楚,女屍已經掀開蓋在身上的被子坐了起來。不一會兒,女屍走下靈床,慢慢走進了車夫們睡覺的裡間。她臉色是淡金色的,額頭上纏著一塊生絹布,走到炕邊,對著每個躺著的客人各吹了三口氣。
這個沒睡熟的車夫嚇得魂都快沒了,怕女屍接下來會吹自己,趕緊拉過被子蒙住頭,屏住呼吸,豎著耳朵聽動靜。沒過多久,女屍果然走到他身邊,也像對其他客人那樣,對著他吹了幾口氣。等聽到女屍走出裡屋的聲音,又聽到紙被子被掀開的聲響,他才悄悄探出頭偷看,見女屍已經躺回靈床上,和之前一樣一動不動。
車夫嚇得不敢出聲,偷偷用腳去碰其他同伴,可同伴們一點兒反應都沒有。他心裡急得沒辦法,心想不如穿上衣服逃跑。剛坐起來準備披衣服,又聽到“沙沙”的聲響——女屍又起來了。車夫嚇得趕緊躺下,把頭縮回被子裡。他感覺女屍又走了過來,接連對著他吹了好幾口氣才離開。
過了一會兒,聽到靈床發出聲響,知道女屍又躺回去了,車夫才從被子底下慢慢伸出手摸到褲子,急忙穿上,光著腳就往外跑。沒想到女屍也跟著起來了,像是要追他。等女屍掀開帳子走出停屍的外間時,車夫已經拉開房門逃出去了,女屍也快步追了上去。
車夫一邊跑一邊喊救命,可村裡沒人被驚醒。他想敲老翁家的門,又怕跑得慢了被女屍追上,隻好朝著縣城的方向拚命跑。跑到東郊時,遠遠看到一座寺廟,就急忙跑去敲山門。廟裡的道士見他神色異常,沒立刻開門。轉眼間女屍就追了上來,離他隻有一尺多遠,車夫更著急了。
廟門外有棵白楊樹,樹乾有四五尺粗,車夫趕緊用樹乾擋住自己。女屍往右邊繞,他就往左邊躲;女屍往左邊繞,他就往右邊躲。女屍越來越生氣,可兩人也漸漸都累了。突然,女屍停下不動了,車夫累得滿頭大汗、氣喘籲籲,靠在樹邊勉強支撐著。這時女屍突然猛衝過來,伸出兩隻胳膊隔著樹乾探身撲抓他,車夫嚇得直接癱倒在地。女屍沒抓到他,就抱住樹乾僵在那裡不動了。
道士在廟裡偷聽了很久,沒再聽到動靜,才慢慢走出來,看見車夫躺在地上,摸了摸發現還有氣息,隻是暈過去了。道士把他背進廟裡,直到天亮車夫才醒過來。道士給了他些湯水喝,車夫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道士。
這時晨鐘已經敲完,天剛蒙蒙亮,道士去看那棵白楊樹,果然看到女屍僵在樹下,嚇得趕緊報告了縣令。縣令親自來查驗,讓人去掰女屍的手,可手緊緊嵌在樹乾裡掰不開。仔細一看,女屍的左右四根手指都蜷曲著像鉤子一樣,連指甲都陷進了樹乾裡。最後好幾個人一起用力,才把女屍的手從樹上掰下來,樹乾上留下的指痕就像用鑿子鑿出來的洞一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縣令派衙役去老翁家通報情況,此時老翁家正因屍體不見了、住店的客人也沒了蹤影,亂作一團。衙役把事情的經過說明後,老翁跟著衙役來到寺廟,把女屍抬了回去。車夫哭著對縣令說:“我們四個人一起來的,現在隻有我一個人回去,鄉裡人肯定不會相信我啊!”縣令就給他開了一份證明文書,讓他帶著文書回了家。
清代乾隆年間,袁枚在小說集《子不語》卷十六“僵屍”篇中,首次對僵屍進行係統分類,明確提出“僵屍有八類: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遊屍、伏屍、不化骨”。
《子不語》載:“紫僵者,初變之屍,色紫黑,身軟如綿,畏光畏火,觸人即倒。”紫僵是剛發生屍變的僵屍,屍體呈現紫黑色,肢體尚柔軟如活人,無主動攻擊意識,但畏懼陽光與火焰,若不慎觸碰活人,會導致活人昏厥——這類僵屍多因下葬後“棺木漏氣、屍氣外溢”而形成,常見於下葬未滿七日的新墳,是八類僵屍中最弱的一種。
《子不語》載:“白僵者,屍身色白如霜,指甲初長,夜出晝藏,喜噬生人氣。”屍變進階後的形態,屍體顏色轉為蒼白色,指甲開始變長約一寸許),具備夜間活動能力,白天則藏匿於棺木或陰暗處,以吸食活人的氣息為生。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陽消夏錄三”中,曾記載河北獻縣一農戶“夜遇白僵,被其撲身,覺寒氣透骨,後經道士以糯米撒身,僵乃退”。
《子不語》載:“綠僵者,屍身生綠斑,指甲如鉤,不畏尋常火,能跳行追人。”屍變進一步演化後,屍體表麵會生出暗綠色斑點,指甲變硬如鐵鉤長約三寸),行進方式從變為“跳躍”,且不再畏懼普通火焰,需以“桃木火”方能克製。明代張岱《陶庵夢憶》卷六“祁止祥癖”中,曾提及“紹興某古墓出綠僵,跳行如飛,傷三人,後以桃木劍刺其心,乃斃”。
《子不語》載:“毛僵者,屍身生黑毛,遍體如猿,力大無窮,能拆門窗。”這是僵屍進化的高階形態,屍體全身會長出黑色毛發,力量極大,可輕易拆毀木門、推倒土牆,且對糯米、普通桃木劍有一定抵抗力,需“開過光的桃木劍”或“狗血”才能製服。《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一“槐西雜誌一”記載,烏魯木齊某古墓出土的毛僵“力能扛鼎,傷兵卒五人,後以狗血淋其頭,毛發脫落,僵乃不動”。
《子不語》載:“飛僵者,能乘雲氣,夜飛百裡,噬人腦髓,最為凶厲。”這是八類僵屍中最具攻擊性的形態,可借助夜間的陰氣騰空飛行,一夜能飛行百裡,以吸食活人的腦髓為生,普通法器難以克製,需“天雷轟擊”或“聖人遺物”方能消滅。袁枚在《子不語》卷十六中特彆注明:“飛僵罕見,自唐至今,僅載三例,皆因墓中埋有‘龍氣’,屍得龍氣乃能飛。”清代昭梿《嘯亭雜錄》卷十“僵屍”篇中,曾提及康熙年間“直隸獻縣飛僵作祟,噬數十人,後遇雷擊,屍身焦黑,乃止”。
《子不語》載:“遊屍者,屍不埋土,隨風遊走,遇人即纏,以索勾魂。”不同於其他需藏於棺木或古墓的僵屍,遊屍多為“暴屍荒野”的屍體,因魂魄未散、屍氣凝結而成,可隨風移動,常以“繩索狀的屍氣”纏繞活人,導致活人窒息而亡。我們前麵講的《聊齋誌異》“屍變”篇中描述的“客店女屍”就是遊屍。
《子不語》載:“伏屍者,埋土千年,屍不腐,伏於地中,遇活人近墓,乃破土而出。”伏屍是埋藏於地下千年以上的僵屍,屍體不腐不爛,平時伏於墓中不動,若有活人靠近墓穴,會突然破土而出攻擊活人。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三“屍穸”篇中,曾記載“西域某古墓,埋漢時王侯,屍伏於棺中,盜墓者開棺,屍乃起,噬一人,餘者遁走”。
《子不語》載:“不化骨者,屍身腐朽,唯白骨不化,骨上生磷,觸人即病。”屍體的肌肉、毛發皆已腐朽,僅剩下白骨,但白骨不化,且骨頭上會夜間發光,若活人不慎觸碰白骨,會染上“屍毒”,出現高熱、抽搐等症狀,這就是不化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十二“人部·骨”中注:“不化骨,多在古墓中,骨色黑,觸之有毒,需以甘草水浸洗,乃解其毒。”
在當代文學作品中,關於僵屍的作品最著名的莫過於網絡作家秋刀魚的白眼創作的《重生僵屍至尊》,在此書中,主角何成被奸臣陷害含恨而亡,種種機緣巧合之下進化成僵屍的終極形態陰陽旱魃,集太陽真火與太陰真水之力於一身,體表交替燃燒赤金與幽藍火焰。掌握“陰陽逆轉”法則,可重塑生死界限,言出法隨,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裡,夠快了吧,可何成的速度是光速的0.3倍,一秒鐘十八萬裡,孫悟空銅筋鐵骨,不懼刀砍斧剁,可何成肉身被核彈直接攻擊毫發無傷,可謂是古今中外僵屍第一人!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