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提到孟婆,首先想到的是一位奈何橋旁的老婆婆,鶴發童顏,給路過的亡魂飲下一碗孟婆湯,使其忘卻身前事,使其投胎轉世,再入輪回。
其實,最早的孟婆並不是黃泉路上的幽冥之神。跟據《山海經·中山經》注解中引用北齊陸士秀說法,孟婆本是“帝之二女”,是掌管風雨的神靈,宋代宋徽宗在靖康之變被擄去北方的途中,寫下詞中“孟婆,孟婆,你做些方便,吹個船兒倒轉”的詞句,便是借“風神孟婆”的設定,祈求調轉風向;唐代《北戶錄》還記載南方民間將其奉為“船神”,稱“孟公孟姥”,航行前殺雞祭祀,能保水路平安。
在甘肅敦煌出土的《冥報記》寫本中首次出現了"孟媼守忘川,予飲湯忘憂"的記載,"媼"指其為老婦形象,其職能是"飲湯忘憂",這一說法已經基本符合孟婆在大家心中的形象。
清代淡癡所撰《玉曆寶鈔》詳細描寫了孟婆的生平:"生於前漢,幼讀儒書,後誦佛經。凡有過去之事不思,未來之事不想,在世惟勸人戒殺吃素。年至八十一歲,鶴發童顏,終是處女,隻知自己姓孟,人故皆稱之曰孟婆阿奶。"
在這一時期,民間還流傳著關於孟婆的另一種傳說:孟薑女哭倒長城後,因無法忘卻喪夫之痛,遂熬製忘憂湯自飲,上天念其深情,敕令她在奈何橋畔為亡魂施湯。這種說法寄托了人們對“善有善報”的忠實信仰。
同時期王有光所作的《吳下諺聯》則詳細描繪了孟婆的"工作場景":"人死去第一處是孟婆莊......有老嫗留進,升階入室,皆朱欄石砌,畫棟雕梁......小鬟端茶,三姝纖指捧甌送至......才接杯便目眩神移,消渴殊甚,不覺一飲而儘......生前事一切不能記憶。此茶即孟婆湯"。文中不僅寫到孟婆居住孟婆莊,還提及了"孟薑、孟庸、孟戈"三位侍女。
關於亡魂所飲孟婆湯的配方,近代丁福保在《佛學大辭典》寫其"采用世俗藥物製成似酒非酒之湯,分為甘、苦、酸、辛、鹹五味",五種滋味對應人生的悲歡離合。
在2018年上映的電影《靈魂擺渡·黃泉》中,將孟婆湯的配方改為"一滴生淚、二錢老淚、三分苦淚、四杯悔淚、五寸相思淚、六盅病中淚、七尺彆離淚",賦予孟婆湯浪漫色彩。
電影《孟婆傳之緣起》以東方神話為基底,講述孟婆與月老跨越十世的禁忌之戀,以及孟婆從凡人到幽冥之神的蛻變曆程。影片將“忘憂”與“執念”、“職責”與“情感”的矛盾融入奇幻敘事,既延續了孟婆傳說的核心設定,又賦予角色更立體的情感脈絡。
在2024上映的影片《孟婆傳之緣起》中,更是賦予孟婆嶄新的形象和浪漫色彩,影片以孟婆前世“孟清”與月老前世“青衡”的愛情為主線,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
孟婆的前世是一位名叫孟清的凡人女子,而月老的前世則是名叫青衡的天界仙人。兩人在一次意外中相識並深深相愛,但這段仙凡之戀不容於天地法規,因而遭到強行拆散。
青衡的轉世被征召入伍,前往邊關作戰,留下孟清在家鄉苦苦等待。連年的戰火最終波及了青衡的故鄉,孟清在戰亂中不幸喪生。當青衡戰後歸來,隻見家園已成廢墟,愛人已逝。巨大的悲痛讓他墮入魔道,化身為殺戮的戰爭狂魔,意圖為孟清複仇。而死後進入地府的孟清,因無法忘懷青衡,選擇留在奈何橋邊擔任孟婆一職,她的職責是督促過往的亡魂飲下孟婆湯,忘卻前塵。她希望通過這份工作為因殺戮而罪孽深重的青衡贖罪,換取他能夠重新進入輪回的機會。
時光流轉,青衡帶著對孟清幾生幾世的記憶,始終在尋找她。在今生,他們終於在奈何橋上相遇。此時的孟清已成為忘卻前事的孟婆,而青衡卻對往事記憶猶新。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一個名為妄城的地方,它位於忘川河之下,是那些因執念深重而不願輪回的亡魂聚集之地。孟婆前往妄城執行任務,卻遭遇了不願喝湯的亡魂在鬼王修羅的蠱惑下發起的暴動。亡魂們搶奪了孟婆手中能開啟冥界通道的靈石鑰匙,企圖返回陽間尋找牽掛之人。在混亂中,孟婆遇險,被一直跟隨她的青衡所救,兩人前世的記憶與情感再次被點燃。然而,修羅捉住了青衡,孟婆不得已用靈石交換了他的安全。獲得靈石的反派勢力開始進攻奈何橋。
地府的統治者冥王發現暴動,誤認為孟婆背叛了她,於是將其抓回審問。青衡為救孟婆,接受了修羅的力量,與冥王展開大戰。
大戰過程中,一段被塵封的往事也隨之被揭開:冥王女性)與反派修羅曾經也是一對戀人,同樣因為天規的阻礙未能在一起,修羅被冥王鎮壓在妄城千年。他此次引發動亂,最終目的隻是為了再見冥王一麵,最終在相見後魂飛魄散。冥王被這份千年執念所震撼和感動,由此醒悟,並修改了地府的規則:允許有執念不願輪回的靈魂,在忘川河中忍受千年之苦後,獲得再續前緣的機會。
故事的結局是青衡因自身殺孽太重,為了贖罪,自願成為月老,專為世間有情人牽線搭橋。而孟婆則為了能與青衡再續前緣,自願墜入忘川河,承受千年的煎熬。影片在結尾留下了一個充滿希望的畫麵:已成為月老的青衡,在姻緣樹上看到了孟清的名字,預示著他們曆經磨難的情感,在千年之後或許能迎來圓滿。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