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乾元十六年,大唐人口居然從兩億一千多萬,狂飆到了兩億八千多萬,把李承乾都給嚇了一大跳。
看來他預計的人口飆升,屬於提前了。
這是任何人都沒有預料到的。
但是,也並非是空穴來風。
原因就在於,收音機的普及。
各地收聽到政策的民眾,伴隨著各種各樣的討論,已經開始漸漸懂大唐的國政。
政策好,百姓安心,生活也過好了,自然就更願意多生。
同時,在政策的號召之下。
原本考不上的一些書生,也開始放下身段,進入各地漸漸開始開辦的小學中,成為了教書育人的夫子,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同時也給家裡賺錢。
大唐的小學遍地開花,有時候一個縣裡都得三五所,要不根本無法容納那麼多學生。
在政策裡也有講過,讀書識字是每個人基本的義務,也是未來大唐的棟梁。
未來,如果不會讀書識字,那就隻能做苦力,隻能回家種地。
在這種宣傳之下,生活也過好了的基礎上,百姓當然就更願意讓孩子去學習,不再把他們看成勞動力的一份子。
同時,伴隨著各種大大小小的發明,工匠業也開始大發展。
各種各樣低階的手工作坊,到高等級的科技研發,同樣也是遍地開花。
甚至因為十萬個為什麼的影響,民間出了許許多多基礎或許不紮實,但卻富有創造力的人才。
他們或改良身邊的工具,並不以此為牟利,而是傳播出去的。
或做出各種各樣靈光一閃的手工物品,然後找商家技術入股或者買斷,讓自己發一筆小財。
大唐的各行各業,可謂是欣欣向榮。
肉眼可見的變化,幾乎每一天都在發生。
接近三個億的人口,如果從高空看去,大唐的範圍之內,除了一些人實在不適合生存的地域,人煙相對稀少之外,其他地方人潮如織。
而且肉眼可見,大多數都是年輕人,這是一個充滿了活力的時代。
乾元十七年,李承乾等待已久的小麥增產,終於是期盼到了,比太平稻晚了好幾年。
小麥的畝產量,從原本的最好兩百斤左右,提升到了三百斤。
看起來提升不多,但實際已經提升了三分之一,而且是穩定的增長。
整個大唐來講,主食瞬間多了不少。
尤其是北方地區,習慣了吃小麥為主的食品,水稻實在有些吃不慣。
隻不過沒得選擇的情況下,那肯定是吃水稻。
儘管人口狂飆,但在整個南北兩方的支撐下,總產量也急劇提高。
百姓不但吃得更飽,反而漸漸有了更多的肉食。
同時,半自動步槍做成了自動步槍,再加上各種核心科技的發展,製造速度也大大增強。
到目前,自動步槍的子彈已經達到一千萬發,自動步槍本身更是有了足足十萬支。
尤其是炸彈方麵的發展,火藥的提煉和改變,已經足夠炸開一些不太厚實的城牆,讓攻城戰變得更加簡單。
在這樣強力的武器之下,大唐已經有了足以應對內外所有壓力的能力。
於是,在乾元十八年,李承乾下了一道千古未有的聖旨,解除全大唐範圍內,除了長安城外的所有城牆。
允許推倒,也允許建新城,但不允許再修城牆和護城河。
這道聖旨,在朝堂上居然沒有出現任何反對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