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評委驚喜的神色,還有台下觀眾和選手們吃驚的表情。
錢聰心裡暗暗得意。
都說錢老板喜歡花大錢辦小事。
但他錢老板也是個大廚,展示一點大廚應有的技術,很合理吧?
這塊形狀方正,充滿彈性的豆腐,跨越了幾十年給它還原出來,廢了錢聰老鼻子勁兒了。
現在的人們,根本不知道,黃豆還能這麼吃!
他們寧可把豆子扔去發豆芽,或者煮成豆醬,都沒有想到做成豆腐!
錢聰想到這,多少有些遺憾。
九區的豆腐技術逐漸失傳,跟當今的生活環境脫不開乾係。
錢聰在翻閱過去的書籍時候,感受到了一股濃濃的土地氣息——
那時候的土是不用經過多次洗滌消毒,就能直接種的。
那時候人們的食物,是種在地裡,而不是農業樓裡。
那時候的黃豆,原來可以拿來做那麼多東西。
那時候的綠豆,原來不隻是拿來發豆芽。
看不見土的城市,就想不到和土有關的食物做法。
於是,他決心把失傳了幾十年的豆腐,按照這本紙質古籍的做法,重新還原出來。
所謂的鹵水他思考了半天,最後從附近的鹽湖上找到了啟發。
那裡的粗鹽工廠每天都有不少這種玩意兒,這東西是點鹵必備的靈魂。
黃豆泡上半天,浸潤透徹,然後用機器磨成漿水。
用粗布再把漿水篩過,留下豆渣。
在報廢多次之後,錢聰才終於明白過來,篩過兩次,讓豆漿水更加細膩,後麵的豆腐口感,才不會變得奇怪。
從豆渣裡完全榨出豆漿,再把漿水放入大鍋。
一邊攪拌,一邊加熱,還要把浮沫撇去。
他錢老板糊了兩次底,但還是堅持燒到了第三鍋,堪稱執著了。
隻可惜年代久遠,鹵水的含量看不清楚,咣嘰一大瓢下去,豆花四散,第三鍋豆漿也完蛋了。
最後嘗試了數次,他才知道豆腐原來是要把豆花收集在一起,然後用板子壓實。
古代還有模板和紗布,現在隻有塑料紗網和鐵模具!
又踩了豆腐壓不實的坑,又踩了壓的時間不夠久的坑,費勁千辛萬苦,這才有了這塊至少看上去沒有毛病的豆腐!
劉筆看到那豆腐,也是讚許地點點頭。
斷了幾十年,居然靠著過往記載,把豆腐的香火續上了。
雖然對劉筆而言這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但不得不說,這個錢聰確實是有些本事的。
而且老豆腐有韌勁,比那種內酯豆腐可要好吃多了。
看看他要拿來做什麼!
隻見錢聰把那塊豆腐切成厚度均勻的片狀。
之後把鍋燒熱,用油潤滑,將嫩豆腐輕輕放入鍋中。
煎豆腐嗎?
等豆腐煎到兩麵金黃,錢聰不慌不忙,把豆腐全部盛出,之後又是切碎辣椒、生薑和蔥頭,丟入油中反複炒香。
等鍋中炒至金黃,再放入豆腐,加上水,燉煮入味。
白色的蒸汽帶著熟悉又陌生的豆香,鑽進了評委的鼻孔裡。
熟悉是因為豆子對這些評委來說,不是什麼稀罕的味道。
陌生又是因為,這種不太常見的濃鬱香味,他們不敢確定,居然是豆子做成的食品發出的!
很快,一道家常豆腐,就做好了。
錢聰還搞了點小聰明,之前弄出來的豆渣他沒有扔掉,卻是又加了些韭菜煎成了餅,又做為一道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