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十月,成都的空氣中已帶著凜冽的寒意。丞相府內,諸葛亮麵對著一幅巨大的蜀國地圖,手指重重地點在永昌郡的位置上。
“不過半月,南蠻又連克三城。”參軍張禕的聲音沉重,“探馬來報,孟獲正在集結各部,有北犯益州郡之勢。”
諸葛亮閉上雙眼,腦海中浮現出先帝托孤時的囑托。若益州有失,蜀漢將失去根基之地。他睜開眼時,目光已變得堅定:“傳令,從漢中調兵五萬,南陽三萬,犍為四萬,巴郡三萬,即刻集結成都。”
十日後,各地精兵陸續抵達成都。校場上,十五萬大軍整齊列陣,旌旗蔽日。諸葛亮身著戎裝,登台誓師。
“南蠻負險猖獗,侵我疆土,殺我百姓!”諸葛亮的聲音在秋風中格外清晰,“今奉天子明詔,討伐不臣。望諸將士同心協力,收複河山!”
台下將士齊聲高呼:“願隨丞相討賊!收複河山!”聲震四野。
大軍開拔那日,成都百姓夾道相送。老將陳到與王平率領先鋒部隊,率先出發。陳到已是須發花白,但跨坐戰馬依然身姿挺拔。
“叔至兄,此去南中,山高林密,不比平原作戰。”王平驅馬與陳到並行,“丞相特意囑咐,要謹慎行軍。”
陳到點頭:“子均放心,某雖年邁,尚未糊塗。”他望著前方蜿蜒的山路,“南蠻擅山林戰,我軍確需小心。”
先鋒部隊行至永昌地界時,已是第三日黃昏。山路愈發崎嶇,兩側密林深不見底。
“傳令下去,就地紮營,多設崗哨。”陳到經驗老到,知道這等地形最易遇伏。
夜深時分,林中果然傳來異響。巡哨士兵剛發出警報,就聽箭矢破空之聲驟起。
“敵襲!敵襲!”
南蠻戰士從密林中蜂擁而出,他們赤足踏地幾無聲響,手中彎刀在月光下泛著寒光。陳到迅速披甲出帳,隻見營中已陷入混戰。
“不要慌亂!結陣禦敵!”老將聲如洪鐘,迅速穩定了軍心。
王平率一隊精銳從側翼殺出,與蠻兵短兵相接。一場激戰持續到黎明,南蠻人方才退入林中。
清點戰場,蜀軍死傷三百餘人,蠻兵遺屍百餘具。
“這些蠻兵身手矯健,熟悉地形,實是勁敵。”王平擦拭著刀上的血跡,麵色凝重。
陳到沉思片刻:“看來孟獲已知我軍到來。傳令加快行軍,務必儘快抵達永昌。”
中軍大帳中,諸葛亮接到先鋒遇襲的軍報,並不意外。
“孟獲果然善用地利。”他對參軍張禕、王伉道,“傳令三軍,行軍時多加哨探,遇險要處先派小隊查探。”
馬岱上前請命:“丞相,末將願率輕騎先行,清剿沿途伏兵。”
諸葛亮搖頭:“南中地形複雜,騎兵難以施展。你與張嶷各領一軍,保護大軍兩翼即可。”
關興、張苞二小將在一旁躍躍欲試。費詩看出他們的心思,笑道:“二位小將軍莫急,自有你們建功之時。”
諸葛亮正色道:“南征之戰,非同小可。孟獲能統一南蠻各部,必非庸才。諸將切不可輕敵。”
數日後,大軍抵達瀘水北岸。對岸就是不韋城——永昌郡的重鎮,如今已被南蠻占據。
諸葛亮登高遠望,但見城牆上蠻兵林立,防守森嚴。
“丞相,是否立即攻城?”張苞迫不及待地問。
諸葛亮搖頭:“我軍遠來疲憊,蠻兵以逸待勞,強攻非上策。”他轉身下令:“沿河紮營,先探明敵情。”
對岸不韋城內,孟獲正與部下暢飲慶功。探馬來報蜀軍已至河北,部將阿會喃當即請戰:“大王,讓我率一軍渡河夜襲,必取諸葛亮首級!”
孟獲大笑:“漢人善用兵法,豈會不防夜襲?”他站起身,走到城樓望向對岸連綿的營寨,“諸葛亮治軍嚴謹,營寨布置得法,確是勁敵。”
帶來洞主擔憂道:“聽說諸葛亮有鬼神莫測之機,此次親征,恐難對付。”
孟獲不以為意:“漢人兵法再妙,到了這南中山林,也難施展。傳令各部,嚴守城池,待蜀軍糧儘自退。”
然而諸葛亮並未給孟獲固守的機會。次日清晨,蜀軍開始在北岸大興土木,建造戰船竹筏。
“丞相真要強渡瀘水?”王伉不解,“南蠻在對岸設防,渡河恐損失慘重。”
諸葛亮微笑:“我自有計較。”他命關興、張苞各領五千人馬,沿河上下遊分彆駐紮,多立旗幟,虛張聲勢。
孟獲得知蜀軍分兵,疑為疑兵之計,不敢大意,也分兵防守上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