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陽平關前,石國與北漢聯軍與馬岱部已相持十餘日。關前塵土飛揚,旌旗招展,兩軍每日都要進行小規模交鋒,卻始終未能決出勝負。
這日黃昏,關外突然煙塵大作。馬岱急登城樓觀望,隻見一支騎兵疾馳而來,當先一麵“楊”字大旗迎風招展。
“是楊參軍到了!”馬岱大喜,急忙下令開關迎接。
楊儀率一萬騎兵風塵仆仆地進入關內,不及歇息便與馬岱相見。兩人寒暄數語,楊儀立即取出丞相所授錦囊。
“伯瞻將軍,丞相有計在此。”楊儀鄭重地拆開錦囊,兩人借著燭光細看。
錦囊內絹帛上,諸葛亮清秀的字跡詳細寫道:“以馬岱率騎軍走蔥山狄道奇襲韓存,則石國國主屈出汗必引兵回援。楊儀在陽平關派奸細散布屈出汗撕毀盟約撤兵回國,則北漢宋憲部必和石國屈出汗生出嫌隙。馬岱在蔥山設伏,四周多布旌旗儀仗作為疑兵,隻說蜀漢大軍十萬已將石國軍隊包圍,丞相感念昔日與石國絲綢之路的通商之好,不忍刀兵相見,若屈出汗放下武器,蜀國願與石國重結盟好。若屈出汗投降,則馬岱引軍回師陽平關,與楊儀夾攻宋憲,必將宋憲置於死地。”
馬岱看罷,拍案叫絕:“丞相神機妙算!此計若成,石國北漢聯軍不攻自破!”
楊儀卻沉吟道:“計雖妙,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我等需見機行事,不可拘泥。”
翌日清晨,馬岱親率五千精騎,悄出陽平關,取道蔥山狄道,直撲石國後勤重地韓存。與此同時,楊儀在關內廣布細作,散播謠言。
不過兩日,謠言已傳入北漢大營。宋憲聞聽“屈出汗私自撤兵”的消息,勃然大怒,立即召石國國相薩溫質問。
薩溫是個精明乾練的中年人,深目高鼻,一看便知不是中原人士。他從容應對:“宋將軍明鑒,此必是蜀軍反間之計。我王此刻正在前線,豈會私自撤兵?”
然而就在此時,快馬傳來急報:蜀軍奇襲韓存,國王已率部回援!
宋憲臉色頓時鐵青:“薩國相,這又如何解釋?”
薩溫心中暗驚,表麵卻鎮定自若:“韓存乃我石國糧草重地,不得不救。待我王擊退蜀軍,自會回師。”
宋憲冷哼一聲,顯然不再信任石國人。
再說馬岱這邊,他率軍在蔥山峽穀設下埋伏。這裡地勢險要,兩山夾一穀,正是用兵之地。馬岱令士兵多樹旌旗,布置疑兵,靜待石國軍隊到來。
第三日午後,屈出汗果然率軍趕至。隻見峽穀中旌旗招展,殺聲震天,仿佛有千軍萬馬埋伏其中。
馬岱按丞相計策,命人大喊:“屈出汗聽著!蜀漢大軍十萬已將你部包圍!諸葛丞相感念昔日絲路通商之誼,不忍刀兵相見。若你放下武器,蜀國願與石國重結盟好!”
屈出汗大驚失色。他環顧四周,隻見峽穀兩側旌旗無數,殺聲震天,果然似有重兵埋伏。加之軍中糧草將儘,後路被斷,頓時心灰意冷。
經過一夜思量,次日清晨,屈出汗果然出寨請降。馬岱大喜,正要按計收編石國軍隊後回師陽平關,卻接到探馬急報:北漢軍與石國殘部已沿武都郡邊境撤回石國!
原來,薩溫在得知屈出汗被圍後,立即意識到情況不妙。他深知屈出汗的為人,必會投降蜀國。於是連夜麵見宋憲。
“宋將軍,大事不好!”薩溫神色凝重,“我王被圍蔥山,以他的性子,必會降蜀。若蜀軍收編石國部隊,回師陽平關,將軍孤軍深入,必遭圍殲!”
宋憲大驚:“如之奈何?”
薩溫眼中閃過狡黠的光芒:“為今之計,不如趁蜀軍尚未回師,我等先取道返回石國。我可借國相之位穩定局勢,不讓石國成為蜀國幫凶。屆時將軍助我登上王位,石國願永世與北漢結盟。”
宋憲沉吟片刻,覺得此計甚妙,當即同意。於是北漢軍與薩溫率領的石國殘部連夜撤兵,取道武都郡邊境疾馳回國。
等馬岱率軍趕回陽平關時,聯軍早已人去營空。楊儀扼腕歎息:“可惜!讓薩溫這等奸猾之輩逃脫了!”
更讓二人沒想到的是,薩溫搶先一步回到石國後,立即以國相身份掌控大局。他宣稱屈出汗背盟降蜀,違背與北漢的誓言,當即廢黜其王位。在北漢軍支持下,薩溫自立為石國新王。
消息傳到陽平關,楊儀與馬岱相對無言。良久,楊儀才歎道:“丞相神機妙算,卻也沒料到薩溫竟有如此心機。如今石國雖退兵,卻讓薩溫這個奸雄得了便宜。”
馬岱憤憤道:“早知如此,當初就該在蔥山將石國軍隊儘數殲滅!”
楊儀搖頭:“事已至此,多說無益。立即飛報丞相,請示下一步行動。”
就這樣,諸葛亮精心設計的計策,雖然成功迫使石國退兵,解了陽平關之圍,卻因薩溫的狡詐和宋憲的果斷,未能全功。石國雖然暫時退出戰爭,但薩溫的上台,為日後埋下了更多變數。
當諸葛亮接到軍報時,隻是輕搖羽扇,淡淡地說了一句:“薩溫此人,倒是個人物。看來西域局勢,又要有一番新的變化了。”
喜歡四國爭霸請大家收藏:()四國爭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