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裡的反應釜嗡嗡運轉,熟悉的工藝流程讓操作工們得心應手,每個人臉上都帶著胸有成竹的神情。這次生產的產品,和上次相比,工藝流程高度相似,從原料配比到前期預處理,每一步都輕車熟路,這讓整個生產團隊底氣十足。
唯一的差彆在於配方的細微調整,正是這小小的改變,搭配上新增的純氧氣供應,讓生產效率有了質的飛躍。
車間裡的反應釜像一個個沉默的鋼鐵巨人,靜靜等候著生產指令。
每當啟動一台反應釜,李碩士總會親自站在操作台前指揮,他戴著白手套,手裡攥著筆記本,眼神專注地盯著儀表盤,每一個步驟、每一組數據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那股細致勁兒,讓周圍的操作工們不敢有絲毫懈怠。
“先加水,精準到9方,不能多也不能少。”李碩士的聲音清晰有力,操作工立刻打開進水閥門,水流順著管道嘩嘩流入反應釜,李碩士則守在流量計旁,眼睛緊緊盯著數字變化。
當數值接近9方時,他及時喊道:“慢一點,微調閥門!”隨著水流緩緩減少,流量計的數字最終定格在“9.0”,他才點頭示意:“關閥,記好時間和水量。”
水加完後,下一步是加亞鐵,“亞鐵和液堿濃度都要控製在4,先加亞鐵5方。”李碩士一邊說,一邊翻開筆記本,對照著之前的生產記錄。
亞鐵溶液通過輸送泵注入反應釜時,他時不時走到釜體旁,觀察溶液的流動狀態,還提醒操作工:“注意泵的壓力,彆超過額定值,要是有異常立刻停泵。”5方亞鐵加完,他又拿出檢測儀器,取樣測量濃度,確認數值正好是4,才繼續下一步操作。
“現在開始攪拌,10分鐘後測亞鐵濃度。”操作工啟動攪拌裝置,反應釜內的攪拌槳緩緩轉動,溶液逐漸形成旋渦。
李碩士看了眼手表,開始計時,這10分鐘裡,他沒有絲毫放鬆,一會兒查看攪拌轉速是否穩定,一會兒俯身聽釜內有無異常聲響,生怕哪個細節出了問題。
10分鐘一到,他立刻示意停止攪拌,再次取樣檢測,“濃度沒問題,根據這個濃度折算液堿的添加量,算仔細點,小數點後兩位都不能錯。”
液堿的添加同樣關鍵,李碩士拿著計算好的數值,親自核對輸送管上的刻度,“慢慢加,邊加邊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隨著液堿緩緩注入,釜內溶液的顏色逐漸發生改變,他時不時讓操作工暫停添加,用ph試紙初步檢測,確保添加量精準無誤。
液堿加完後,就該開液氮了,“液氮每小時1.3方,先開小流量預熱,再慢慢調至標準值。”李碩士盯著液氮流量計,手指著刻度對操作工說:“注意觀察壓力gauge,保持穩定,要是流量波動超過0.1方,馬上調整。”
液氮持續通入,反應釜內的溫度開始緩慢下降,他每隔幾分鐘就記錄一次溫度數據,確保符合工藝要求。
接著是加蒸汽升溫,“目標溫度55度,蒸汽閥門慢慢開,彆讓溫度升得太快。”
蒸汽管道逐漸發燙,反應釜內的溫度也開始穩步上升,李碩士守在溫度控製器旁,眼神緊緊盯著顯示屏上的數字,“25度、35度、45度……快到55度了,關小蒸汽!”
當溫度精準達到55度時,他立刻下令關閉蒸汽閥門,“保持這個溫度,穩定10分鐘。”
穩定期過後,該加片矽了,“片矽加三分之一袋,注意彆灑出來,要均勻投入。”
李碩士親自接過操作工遞來的片矽袋,小心翼翼地打開,然後一點點往反應釜的進料口倒,邊倒邊叮囑:“倒的時候慢一點,讓片矽充分接觸溶液,彆在釜底堆積。”
片矽加完後,他再次啟動攪拌,讓片矽與溶液充分混合。
之後便是檢測ph值,“目標ph值7.8,仔細測,多測幾次取平均值。”
李碩士拿著精密ph檢測儀,深入釜內溶液中,等待數值穩定後記錄下來,“7.5、7.6、7.7……快到了,再稍微補一點液堿。”經過微調,ph值最終精準達到7.8,他滿意地點點頭。
最後一步是升溫至85度,“繼續開蒸汽,緩慢升溫到85度。”
隨著溫度逐漸升高,李碩士的神情愈發專注,當溫度達到85度時,他立刻下令:“關閉氮氣和蒸汽!”待閥門全部關好後,他長舒一口氣,對操作工說:“現在開氧氣,準備氧化反應,氧氣流量按之前的參數來,注意觀察反應狀態,有任何異常立刻彙報。”
氧氣緩緩通入反應釜,氧化反應正式開始,李碩士依舊守在操作台前,時不時查看各項數據,記錄反應進程,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
在他的精準指揮和細致把控下,每一台反應釜的操作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為後續生產出合格產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夏日的陽光像烈火一樣炙烤著廠區,車間裡的溫度更是比室外高出好幾度,悶熱的空氣裡彌漫著金屬和化學原料的混合氣味,讓人渾身都浸在汗水裡。
也就是在這樣炎熱的天氣裡,麻煩找上了門——氧化鐵溶液開始頻繁出現結晶現象,原本順暢流動的溶液,在高溫下漸漸凝結成塊狀,像頑固的絆腳石一樣,堵在了輸送管路裡。
這可不是小事,一旦管路被堵,氧化鐵溶液就沒法順利打進反應釜,整個生產流程就得中斷。
那天上午,我正盯著反應釜的進料口,等著氧化鐵溶液輸送進來,可等了半天,進料管裡一點動靜都沒有,隻有零星幾滴溶液緩慢滴落。
我心裡一緊,立刻意識到:肯定是管路又被結晶堵了!
我趕緊喊來李碩士,兩人一起沿著管路排查。
順著輸送管一路檢查,很快就在靠近反應釜的一段管路處發現了問題——這段管路摸起來比其他地方更涼一些,而且透過透明的觀察窗,能清晰看到裡麵堆積著一層厚厚的紅褐色結晶,把管路堵得嚴嚴實實。
“得趕緊拆下來清理,不然耽誤生產。”李碩士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語氣急切地說。
我們找來扳手、螺絲刀等工具,開始拆卸管路。
由於結晶已經和管壁粘得很緊,拆卸起來格外費力。
我握著扳手,用力擰著法蘭盤上的螺栓,胳膊上的青筋都繃了起來,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淌,滴在滾燙的管路上,瞬間就蒸發了。
李碩士則在一旁幫忙扶著管路,防止拆卸過程中管路晃動,損壞其他接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那段堵塞的管路拆了下來。
拆開一看,裡麵的結晶比想象中更嚴重,紅褐色的氧化鐵結晶密密麻麻地布滿了管路內壁,有的地方甚至結成了大塊,用手指一摳,硬得像石頭一樣。
我們先把管路拿到水龍頭下,用高壓水槍衝洗,可水流衝在結晶上,隻能衝掉表麵一些細小的顆粒,大部分結晶依舊牢牢粘在管壁上。
喜歡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記請大家收藏:()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