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時將儘,長夜未央。
汴京城早已沉入深沉的睡夢之中,唯有皇宮之內,尚有零星的燈火在暗夜中搖曳。
紫宸殿寢殿,趙桓卻毫無睡意。
他腦中盤旋的,是那座足以彪炳史冊的“淩煙閣”!這個念頭一旦生根發芽,便如同瘋狂滋長的藤蔓,緊緊攫住了他的心神,讓他再也無法平靜。
表彰功臣,激勵將士,更重要的是,借此機會,徹底扭轉大宋百年積弱、重文輕武的沉屙痼疾!為即將到來的北伐,為大宋的長治久安,打下堅不可摧的人心基石!
這個想法太宏大,也太具誘惑力,讓趙桓幾乎是立刻就想付諸實施!
他猛地從榻上坐起,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不行,此事體大,乾係國本,必須立刻與心腹重臣商議,聽取他們的意見,也讓他們有個心理準備,明日好在朝堂上助朕一臂之力!
“張望!”趙桓揚聲喚道。
“奴婢在!”候在殿外的張望幾乎是立刻就推門而入,手中還端著一盞溫熱的安神茶。見官家精神亢奮,哪有半分睡意,心中不由暗暗叫苦,看來今夜又是一個不眠之夜。
“取朕的禦筆墨敕來!”趙桓的聲音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決斷,“朕要你立刻出宮,宣幾位愛卿,星夜入宮見駕!”
張望心中一凜,知道必有大事發生。能讓官家在深夜動用禦筆墨敕急召的,絕非尋常之事。他不敢怠慢,連忙應道:“奴婢遵旨!不知陛下要宣召哪幾位?”
趙桓沉吟片刻,道:“宰執李綱,樞密使吳敏,戶部尚書蔡懋,禦史中丞許翰。讓他們即刻到福寧殿偏殿候駕!”
福寧殿,曾是太上皇趙佶的寢宮。趙桓選擇在那裡議事,其深意不言而喻。
“奴婢這就去辦!”張望接過趙桓親筆書寫的幾份墨敕,小心翼翼地放入懷中,躬身退了出去。
很快,數隊內侍和禁軍侍衛,手持宮燈,持著官家的墨敕,如幽靈般悄無聲息地滑出宮門,分彆向著幾位重臣的府邸疾馳而去。
李綱府邸。
夜已深沉,李綱早已歇下。連日來,他不僅要協助官家處理堆積如山的軍國大事,還要費心調和朝中因新政而起的各種矛盾,早已是心力交瘁。
“相公!相公!宮裡來人了!有官家墨敕急召!”急促的敲門聲和管家焦急的呼喊聲,將李綱從睡夢中驚醒。
“什麼?!”李綱霍然坐起,睡意全無。官家深夜墨敕急召?他心中猛地一沉,預感到必有大事發生。他不敢怠慢,連忙起身,在老妻的服侍下,匆匆穿戴整齊。
當他看到管家手中那份蓋著“禦筆”朱紅大印的墨敕時,臉色更是凝重了幾分。
與此同時,吳敏府、蔡懋府、許翰府,也都在差不多的時間,被宮中內侍叩響了房門。
吳敏身為樞密使,雖是文臣,但久掌軍國機要,對軍情變化極為敏感,幾乎是在內侍通報的瞬間便已翻身下床。他迅速整理衣冠,那股久居上位、運籌帷幄的氣度,即便在深夜倉促之間,也絲毫未減。
蔡懋年事已高,被從熱被窩中喚醒,不免有些手忙腳亂,心中更是七上八下,不知官家深夜召見,所為何事。他一邊讓老仆幫忙穿戴官服,一邊暗自思忖,莫非是江南錢糧又出了什麼變故?
許翰身為禦史中丞,素來剛正不阿,此刻也是眉頭緊鎖,揣測著官家的意圖。他迅速起身,心中盤算著明日早朝可能要議論的諸般事務,以及自己作為風憲官的職責。
夜色如墨,寒露浸衣。四位大宋朝堂之上舉足輕重的重臣,懷著各自不同的心思,或乘轎,或騎馬,在禁軍侍衛的“護送”之下,彙入寂靜的街道,向著燈火通明的皇宮疾馳而去。
沿途坊市早已宵禁,隻有巡夜的禁軍偶爾經過,馬蹄聲在空曠的街道上顯得格外清晰。宮城之內,更是戒備森嚴,一隊隊頂盔貫甲的宿衛手持火把,往來巡邏,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緊張肅殺的氣氛。
這一切,都讓幾位大臣心中的疑慮和不安,又加重了幾分。
福寧殿偏殿之內,早已被內侍們收拾得煥然一新,燈火通明,亮如白晝。殿內正中,設著一方禦案,趙桓已換上了一身深色的盤龍常服,正襟危坐,目光炯炯,哪有半分深夜的倦意。他的身前,擺放著幾杯尚冒著熱氣的香茗。
李綱最先抵達,向趙桓行禮後,被賜座於左首。緊接著,吳敏、蔡懋、許翰也陸續趕到,一一見禮落座。
待四人到齊,趙桓揮了揮手,示意張望等內侍退下,並將殿門輕輕掩上。
偏殿之內,隻剩下君臣五人,氣氛頓時顯得有些凝重。
“諸位愛卿,”趙桓的目光緩緩掃過階下四人,語氣平靜卻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朕深夜急召爾等前來,是有一件關乎我大宋國本,乃至千秋萬代的大事,要與諸位商議。”
李綱等人心中皆是一凜,躬身道:“臣等洗耳恭聽,請陛下示下。”
趙桓點了點頭,緩緩開口,聲音在寂靜的偏殿中清晰可聞:“朕自登基以來,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幸賴諸卿輔佐,將士用命,方能力挽狂瀾,使社稷免於傾覆。汴京解圍,懷州大捷,太原複克,河北偽朝授首……這一樁樁,一件件,皆是無數忠臣良將,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感慨,也帶著一絲沉痛。
“然,僅僅是封官晉爵,金銀賞賜,朕以為,尚不足以彰其功,慰其忠魂,勵我後人!”趙桓的語氣陡然變得激昂起來,“我大宋立國百年,重文抑武,積弊已深!武人為國征戰,九死一生,卻往往地位不高,榮光不顯!長此以往,何以激勵將士用命殺敵?何以重塑我大宋赫赫武功?!”
李綱、吳敏等人聞言,皆是神色一動。官家此言,切中要害!尤其是吳敏,身為樞密使,對此感觸更深。
“朕,思慮良久,輾轉難眠。”趙桓的目光變得灼熱而堅定,“朕欲效仿昔日唐太宗皇帝,於我大宋,亦設立一座‘淩煙閣’!將自靖康以來,凡於國有大功,於社稷有大勳者,無論文武,不論文臣出身還是武將行伍,皆圖形於閣上,書其功績,昭示天下,流芳百世!以此,表彰忠烈,激勵後進,重塑我大宋尚武之精神,為北伐大業,為萬世開太平,奠定不移之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