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煙閣!!”
此言一出,石破天驚!
饒是李綱早已對官家的“不按常理出牌”有所預料,饒是吳敏深知官家有意提振武功,此刻聽到趙桓這石破天驚般的設想,也無不被震得目瞪口呆,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效仿唐太宗,設立淩煙閣?!
這……這哪裡僅僅是表彰功臣那麼簡單?!
這分明是要從根本上撼動大宋立國百餘年來“重文抑武”的國策!是要將武將的地位,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在朝堂之上,在整個士林之中,將引起的軒然大波,恐怕比之前任何一項新政,都要來得更加猛烈!
短暫的震驚之後,偏殿內陷入了一片異樣的沉默。每個人都在消化著這個信息,權衡著其背後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須發皆白的宰執李綱。他蒼老的臉上露出一絲凝重,卻也帶著幾分難掩的激動。他離座起身,對著趙桓深深一揖:“陛下此議,高瞻遠矚,振聾發聵!臣……臣以為,於國於民,皆有天大的好處!”
李綱的聲音帶著一絲沙啞,卻異常堅定:“自靖康以來,國事多艱,幸賴陛下聖明,將士用命,方有今日轉危為安之局。然將士浴血沙場,百姓簞食壺漿,其忠勇節義,若不能彪炳史冊,傳之後世,誠為憾事!陛下欲效仿唐太宗,設立淩煙閣,圖形功臣,此舉不僅能告慰忠魂,更能激勵天下人心,使萬民知曉忠義之可貴,勇武之可嘉!長此以往,何愁國不強,民不附?老臣……老臣竊以為,此乃我大宋中興之基石也!”
他頓了頓,語氣中也帶著一絲隱憂:“隻是……陛下,此事乾係重大,觸動祖製,朝中守舊之臣,以及那些隻知空談義理、輕賤武功的腐儒,恐怕……必將群起而攻之。陛下需有萬全之準備,方能推行無礙。”
李綱話音剛落,樞密使吳敏眼中也閃過一絲亮色。他雖然是文臣出身,但久掌軍政,深知軍心士氣對一支軍隊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他出班奏道:“陛下,臣以為李相公所言極是。設立功勳之閣,表彰忠勇,不僅能告慰為國捐軀之英靈,更能激勵在世將士奮勇殺敵之心。昔日將士作戰,常有‘朝廷不重武功’之歎,若能見同袍袍澤圖形於閣,享受萬世瞻仰,必能使三軍將士感念陛下天恩,人人爭先,奮不顧身!此舉於我大宋軍心士氣之提振,乃至未來北伐大業之助力,皆不可估量。臣以為,此策甚善!”
他雖然沒有像純粹武將那樣激動下跪,但言語中的讚同和對軍事利益的看重,已經清晰地表達了他的立場。不過,他也補充道:“然,陛下,此事推行,確需審慎。祖宗之法,雖有積弊,然亦有其維係朝局穩定之用。驟然大改,恐操之過急,反易引起不必要的反彈。臣以為,當徐徐圖之,先易後難,方為上策。”
趙桓微微頷首,示意自己明白了吳敏的顧慮。吳敏的反應,比他預想的還要積極一些,這讓他心中多了幾分底氣。
戶部尚書蔡懋,此刻卻是眉頭緊鎖,臉上露出了慣有的憂色。他清了清嗓子,小心翼翼地開口道:“陛下聖明,此舉確能激勵人心。然……臣忝掌戶部,不得不為陛下算一算這筆賬。興建功勳之閣,需擇良材巧匠,耗費巨大。為功臣圖形,需請當世名家,潤筆之費亦是不菲。更何況,若要廣布其事跡,刊印成冊,傳於天下,這……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如今國庫雖因江南錢糧稍有緩解,然各處用度如流水,北伐大軍糧草軍械尚未齊備……老臣愚見,此事是否可稍緩行之?待日後國庫更為充盈,內外更為安穩之後,再行操辦,或更為穩妥?”
蔡懋所言,句句在理,皆是從國家財政和穩定大局出發。錢袋子不鼓,什麼宏圖偉業都難以為繼。
緊隨其後,禦史中丞許翰也出班奏道:“陛下,臣亦有同感。我朝自太祖皇帝定下‘偃武修文’之策,百餘年來,士大夫早已習慣以文製武。如今陛下欲效仿唐製,大幅提升武將地位,恐會打破朝堂平衡,引來眾多文臣言官的激烈反對。太祖皇帝曾言‘兵權不可過盛,尾大不掉,國之大患’。若因此引發朝堂黨爭,內耗國力,反而不美。望陛下三思,此事需有萬全之策,能平息紛爭,方可推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許翰身為禦史台之長,考慮的則是朝堂的穩定和祖宗製度。他的擔憂,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務實官員的想法。
一時間,偏殿之內,氣氛又變得有些微妙起來。李綱、吳敏的支持,與蔡懋、許翰的冷靜顧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趙桓將四位大臣的意見一一聽在耳中,麵上不動聲色,心中卻已有了計較。
他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諸位愛卿所言,皆是為國著想,朕心甚慰。”
“蔡尚書所慮錢糧之事,朕亦有考量。”趙桓道,“興建淩煙閣,繪製功臣圖,確需耗費。但朕以為,此乃千秋功業,其激勵人心、凝聚國力之效,遠非金錢所能衡量。況且,江南財賦陸續解送京師,國庫日漸充盈,撥付部分款項用於此事,並非難事。朕甚至可以從內帑之中,再行撥付,以示朕對此事之重視。”
他轉向蔡懋:“此事,戶部不必過於擔憂,隻需配合禮部、工部,妥善規劃便是。”
“老臣……遵旨。”蔡懋見陛下已有定奪,且提及江南財賦和內帑,也不好再堅持。
趙桓又看向許翰,微笑道:“許愛卿所慮朝堂紛爭,以及祖製之言,朕亦理解。然,時移世易,祖宗之法,亦需因時而變。太祖皇帝定下偃武修文之策,乃因當時天下初定,需與民休息,消弭兵戈。然如今,強敵環伺,國難當頭,若再固守舊製,不思變革,無異於坐以待斃!”
“至於提升武將地位,是否會造成尾大不掉之勢,”趙桓的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朕以為,關鍵不在於是否提升武將地位,而在於兵權是否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掌握在朕的手中!隻要軍紀嚴明,賞罰有度,忠奸分明,則將士用命,何來跋扈之憂?朕設立淩煙閣,正是要樹立忠勇報國之楷模,讓天下將士皆知,為國儘忠,方是榮耀!”
他的語氣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當然,”趙桓話鋒一轉,語氣稍緩,“此事推行,確需講究策略,不可一蹴而就。朕以為,可分步進行。”
他看向李綱和吳敏:“朕意,可先由禮部、太常寺擬定儀典,朕將親自主祭太廟,隆重追贈自靖康以來為國捐軀之忠臣烈士,尤其是如故太尉種師道這般功勳卓著之人,當給予最高哀榮,其事跡當載入史冊,編入邸報,傳頌天下,令萬民知曉。”
“同時,對在世的有功之臣,亦當不吝封賞,擢升其位,彰其功績。如此先行造勢,讓天下軍民皆知朝廷崇尚忠勇,不忘功臣,為後續正式興建淩煙閣,圖形立傳,奠定人心基礎。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李綱聞言,撫須點頭道:“陛下此法甚好!先揚忠烈之名,再建功臣之閣,循序漸進,阻力必將大為減少。臣附議!”
吳敏也道:“陛下聖明!如此一來,既能安撫人心,又能逐步推行,確是穩妥之策。”
蔡懋和許翰見趙桓並非一味強硬,而是采納了分步實施的策略,心中的擔憂也減輕了不少,皆表示讚同。
“善!”趙桓見核心大臣已基本統一意見,心中大定,“既然如此,明日早朝,朕便會正式提出此事!屆時,還需諸位愛卿,與朕同心同德,共促此議!”
他目光掃過四人,帶著一絲期許,也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威嚴:“朕知道,朝中必有反對之聲。但朕心意已決!這淩煙閣,朕非立不可!誰敢阻撓,便是與大宋中興為敵,便是與天下萬民為敵!朕,絕不姑息!”
四位大臣心中一凜,齊聲躬身道:“臣等謹遵陛下聖諭!願為陛下分憂!”
夜色更深,福寧殿偏殿的燈火,卻比先前更加明亮。
喜歡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龍請大家收藏:()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