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朕密令其以安撫使名義赴任,表麵上是救濟災民,實則是為某練兵。"趙桓道,"如今已一年有餘,想必頗有成效。"
楊再興激動道:"如此說來,張樞相手中已有兵馬?"
"某估計,至少數千人。"趙桓道,"而且這些人經張叔夜親自調教,必非等閒之輩。"
胡寅卻有些擔心:"陛下,某擔心此事若傳開,恐有人說陛下養寇自重......"
"胡參讚多慮了。"折可求反駁道,"鄧州練兵,乃為國家計,何來養寇之說?況且,張樞相忠義素著,豈會有二心?"
"某也覺得胡參讚想多了。"楊再興道,"官家未雨綢繆,正是英明之舉。如今西夏已平,正是張樞相出山之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趙桓看著三人,緩緩道:"朕意已決。明日回京後,便遣人赴鄧州,召張叔夜北上,總領河東河北兩路軍務。"
"此策甚好!"折可求拍手道,"有張樞相總攬全局,嶽飛、韓世忠便可專心殺敵,某軍必能大破金人!"
胡寅雖有疑慮,但也不得不承認:"張樞相確實是合適人選。隻是不知他是否願意出山?"
"我了解張叔夜。"趙桓自信地說,"此人心憂天下,誌在恢複。給他這個機會,他豈會推辭?"
楊再興忽然問道:"那張樞相北上後,鄧州如何?"
趙桓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長地說:"再興,朕觀你在西征中表現,頗有大將之風。你覺得,鄧州那支兵馬,該交給誰?"
楊再興一愣,隨即臉紅道:"陛下......某......某隻是一介武夫......"
"朕用人不拘一格。"趙桓斷然道,"你若願意,朕便讓你接手鄧州兵馬。"
"這......"楊再興有些不敢置信。
折可求笑道:"再興,陛下看重你,還不快謝恩?"
胡寅卻皺眉道:"楊都頭雖勇,然資曆尚淺,恐難服眾。"
"胡參讚此言差矣!"折可求反駁,"某在西征中親眼所見,再興用兵,頗有章法。年紀雖輕,然能力已然不俗。況且鄧州新軍,本就是張樞相所練,隻要張樞相一句話,誰敢不服?"
"某覺得胡參讚想多了。"楊再興漲紅著臉道,"若蒙陛下不棄,某願意一試。縱然不能如張樞相那般統軍,也要為陛下守好這一方土地。"
趙桓滿意地點頭:"好!此事就這麼定了。"
他轉向張望:"傳朕旨意,召陳過庭來見。"
不多時,皇城司指揮使陳過庭閃身入帳:"臣在!"
"朕命你率五十緹騎,一人三馬,連夜趕赴鄧州,將此密詔交予張叔夜。"趙桓提筆疾書,片刻便寫就一道詔書,"告訴他,朕在汴京等他!"
陳過庭接過密詔:"臣遵旨!"說完便消失在夜色中。
帳內重新安靜下來。趙桓看著輿圖,慢慢說道:"金人求和,朕早有預料。如今某要趁此機會,將北方防務重新布置。待張叔夜就位,朕便要讓金人知道,什麼叫作繭自縛!"
折可求感歎道:"陛下運籌帷幄,臣等佩服。"
"運籌倒談不上,隻是提前做些準備罷了。"趙桓道,"諸卿也累了,都去歇息吧。明日還要早起,某要讓汴京百姓,看到一個凱旋的天子!"
三人告退。趙桓獨自站在輿圖前,目光深邃。
張叔夜啊張叔夜,朕終於要讓你出山了。這盤棋,某布了一年,也該收網了。
喜歡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龍請大家收藏:()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