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中書舍人高舉橫幅,向外慢慢走去,確保所有貢士都能看見題目。
朱慈烺本就是在作畫的橫幅上書就,字體很大,數十步開外都可看清,逐步臨近各考生麵前,自然都可以看清題目。
然後不約而同,皆開始提筆書寫。
卻不是皆才思敏捷,馬上都能作答了,而是在草稿紙上抄錄題目,防止一會兒看過之後忘了,除了出了岔子。
大明科舉,每考必有草稿發放,而考生為了不出錯,都是先在草稿完成答卷,然後小心翼翼騰譽到正式答卷上。
另外,所有草稿紙是要一同回收的,沒有打草稿的,或者草稿紙缺失,都會被認定作弊。
下方,坐於前排的方維新,握著狼毫的手懸在半空,目光凝在眼前緩緩靠近的策題,隻覺皇帝的行楷筆鋒如刀,"創業重武功"的"武"字末筆拖出寸許長鋒,竟似戰場上的刀光劍影。
他忽然想起父親在揚州教他臨《太祖實錄》時說的話:"帝王之字,當如調兵遣將,筆鋒所指即天命所歸。"
"這字..."福建貢士黃誌遴喉間輕顫,心中不禁驚異,手中的湖筆在草稿紙上洇開墨團。
他見過許多書法名仕的字,卻從未見過如此兼具威嚴與飄逸的筆法,"休養生息"四字寫得舒展如春風拂柳,"何以擊賊"卻筆力萬鈞,仿佛能看見禦筆在紙上遊龍般的軌跡。
“好字。。。”
這是所有看到策問題目後的第一反應,紛紛心中讚歎,有人差點兒讚譽出口,反應過來嚇得急急捂住嘴巴。
再看題目:休養生息,蓄勢而發?立有所動,何以擊賊?
題目看似是在問,現在怎麼辦?吏治改革,休養生息,保持現狀?還是今年繼續,接著北伐,如何出擊?
題目並不難,而且,這是殿試,不會再落榜,隻需擇一方向,詳細論證即可。
修養生息:如何修養,如何積蓄力量,現在改革的朝廷,如何運作,可有優化點,可有不妥點?
繼續北伐:如何北伐,怎麼打,打哪裡,目標是什麼,可有什麼把握巨大的計策,能確保繼續北伐獲得成功?
這策問,看似是在問你的觀點,實則,不管你選擇哪個觀點,都需要對現在朝廷時政非常清晰,理解透徹,你才能從細則上分析,佐證觀點。
要是空談、泛論,估計死得很慘,君不見,要求:試細策。陛下要你講清楚細節,這就難度劇增了,這一個月,了解、請教時政,誰下了功夫誰知道。
當然,裡麵也有一些本就是官宦世家的掛壁,如侯方域這種,通過家族日積月累,本身就對朝政時局非常了解的。
而且,這類掛壁其實並不少,大明科舉,平民占比非常高,平均可達六成往上,不再是世家壟斷,但世家的優勢並不小,所以官宦子弟的占比也不小。
如首輔徐階為例,後世子孫,到了第四代,數百人的族人子弟,現在不過兩三人考中進士,而且籍籍無名。
一朝權傾朝野的首輔家族,尚且如此,一般家族,更是無法連續出仕,基本能有效控製仕途被門閥壟斷的弊端。
言歸正傳,三百多人,看到題目後,各有所思,各有計較。當然,選擇論述的方向,自然也大不相同。
考生們開始低頭在草稿紙上構思嘗試,殿中的各監考大臣也開始走動,偶爾駐足某位考生身後,細細觀其答辯。
半個時辰之後,有些稍有眉目的考生,擲筆休息思考,大著膽子悄悄再次朝禦台丹陛看去,卻傻眼的發現,其上早已再無龍影。
陛下已然不知道在什麼時候離去,隻留滿殿大臣、太監、錦衣衛監考。
其實,這也自然是成規,朱慈烺開始亮一下相,出題後,自然就退場乾自己的事去了,這殿試,可是整整一天啊,朱慈烺怎麼會留在這裡陪他們乾坐一天呢。
彆說朱慈烺,不久後,兩部閣臣也有數位離場,回了值房處理政事去了,不過其他的尚書卻不能隨意離開,部務自有侍郎處理,他們今天就是監考主力。
一天時間匆匆而過,申時初刻,有宮人開始發放蠟燭三根,意味著可以交卷了。
若是沒有寫完,以天黑三支細蠟燭燃儘為最後收卷時間點,那時要是還沒答完,那也隻能停止答卷了。
收卷完畢,由陳演勉勵一番,由方孔炤率領,原路出宮。
現場收上來的卷子,則由中書舍人現場彌封,送往東閣封存。
接下來,會由朱慈烺指派的讀卷官,也就是十名閣老,出八人閱卷,兩人各自當值,加上都察院兩人,通政使司兩人,共十二人共同閱卷。
殿試閱卷也是很簡單,很公平,每份卷子,十二個閱卷官,都要一一批閱,然後作評。
最優等會畫‘〇’,二等畫‘▲’,三等畫“丶”,四等畫“丨”,五等畫“x”。
也就是說,每份試卷,都會有十二個符號作為十二個閱卷官的評價。
然後,最終按照評價結果比較,選出排名。
如得了十二個‘〇’,那就是最優的第一名,以此類推排名。
而為了防止惡意打分,所有打分差距不得高於兩個等級。例如第一個陳演打了個‘〇’,後麵的十一人,最差都不能打“丨”,隻能在二三等評判。
若是真出現這種所判出現巨大分歧的,則會進行集體表決,強行更正。
一切有條不紊,都是曆經過數次殿試的老臣了,自然不會出現什麼差錯,都在加班加點的趕在下次朝會前閱完,排好名次。
四月初五,謹身殿,朝會。
“稟陛下,殿試試卷已整理完畢,請陛下聖閱。”陳演當先稟奏道。
這裡,就說的很有學問了,十二名閱卷官,隻是“整理”,而非批閱。
原則上,進士屬天子門生,殿試由皇帝出題校考,皇帝親自閱卷,選出人才,排定名次。
但實際是,皇帝根本沒時間沒精力去將三百多份卷子,挨個親自批閱,所以,實際上是由大臣代勞,最後,進呈前十的卷子,讀卷給皇帝聽,由皇帝聖裁前十的排名。
喜歡明中祖:朱慈烺請大家收藏:()明中祖:朱慈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