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小朝會,大部分時間都是韓嬰與張蒼在說話,也不僅限於遷都。一樁樁的事情就這麼行雲流水的提了出來,並立即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張蒼說道:“大王。太原、河內、河東三郡土地肥沃,但當地百姓的農耕不如秦人,水利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臣請陛下在各縣設置農官、水官。以秦人為官,傳授百姓農耕。修建水渠、水庫、改變河道,改善田畝。如此才能讓湧入六郡的百萬潁川、三川百姓富足。”
韓嬰眼睛一亮道:“丞相有善言。”
真正的丞相就是張蒼這種了。統帥百官,朝廷穩定。增加產出......
就像曆史上的諸葛亮,就在益州搞了不計其數的水利工程,惠及益州百姓。
甚至到了現代社會,都江堰還在發揮重要作用。但有些人隻注意到諸葛亮連年北伐,卻沒有建樹......
國庫缺錢,不一定要搜刮百姓,可以把蛋糕做大。
六郡這個地方秦國之前沒有統一過,屬各國管轄,非常混亂。
嬴政統一了之後,基本就沒有管過六郡。隻修建了一條直道。
需要派人到地方調查河道、土地。利用現在存在的河流,把土地改一改。
比如把降雨量多的地方,河水往乾旱的地方引。
秦人農耕很厲害,也有專門研究水利的官員。用朝廷看得見的手改變地方。
明年,後年,大後年,不用幾年,六郡的糧食產出就能大幅度增加。
百姓的幸福度上升,更愛國家。
國家的國庫充盈,可以養更多的兵。
形成良性循環。
韓嬰對張蒼的建議做了補充,在搞水利的同時,也修建更多的道路。
增加六郡之間的物流速度,加強聯係。
“這便是韓王嬰啊!!!!”左丞相張耳一言不發,卻全聽到了,看到了,內心感慨道。
韓王嬰明君,能力毋庸置疑。
張蒼明相,才乾毋庸置疑。
君臣和睦,相信彼此。同時都有屬於自己的政治理想,抱負。
以他們為首的韓氏朝廷,能征善戰的將軍。能出謀劃策,在關鍵時刻提出正確建議的太尉張良,參讚校尉韓生。
有充當門麵的中流砥柱舞陽侯、禦史大夫韓廣等老臣。
整個國家的文武大臣各司其職,散發著蒸蒸日上的氣息。
貞觀。
不愧是貞觀啊。
“左丞相為何一言不發?莫非是孤有什麼過錯嗎?”韓嬰忽然端正坐姿,問道。
張耳反應極快,回答道:“臣若有所思。”
群臣的目光落在了張耳的身上,有些目光充滿疑慮。
身為原來的常山王,張耳在朝中威德也不足。處境與章邯類似,但比章邯強多了。
“何思?”韓嬰問道。
張耳回答道:“大王都晉陽,圖謀燕趙。未來勢必要出太行。現在太行群盜猖獗,臣以為遷都晉陽之後。經營六郡是其一。”
“防備匈奴是其二,或剿滅,或招降太行群盜是其三。”
韓嬰欣然點頭道:“左丞相有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