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1840年1月8日-1908年2月9日),字星五,甘肅環縣人,是清末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將領。
其一生跌宕起伏,從陝甘地區的草莽武裝首領,到追隨左宗棠收複新疆的功臣,再到庚子國難時護駕西逃的忠臣,最終在時代洪流中黯然退場。
董福祥出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少年時期性格豪放,不喜功名,喜好結交綠林好漢,練就一身武藝。
同治元年,陝甘回民起義爆發,社會動蕩,民不聊生。
董福祥趁勢組織地方武裝,最初以保衛家鄉漢族百姓為宗旨,建立了一支以漢族為主的隊伍。
他憑借個人膽識和家庭影響力,很快成為隴東一帶頗具實力的地方首領,人稱“董老虎”,既有敬畏也有爭議。
他的隊伍在亂世中遊走於清軍、回民軍之間,既與清軍對抗,也與回民武裝為敵,處境複雜。
後來,被左宗棠麾下悍將劉錦棠擊敗,董福祥審時度勢,率眾投降清軍,被編為“董字三營”,成為清軍中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裝。
投降清軍後,董福祥的人生迎來重大轉機。
隨左宗棠南征北戰,鎮壓陝甘起義,屢立戰功,逐漸嶄露頭角。
1869年起,董福祥率部參與攻克寧夏金積堡、甘肅河州、西寧等回民軍據點。
他作戰勇猛,常充先鋒,因戰功卓著,被擢升為提督,成為清軍中的高級將領。
收複新疆:1875年,左宗棠率軍西征,收複被阿古柏侵占的新疆。
董福祥擔任先鋒主將,一路披荊斬棘,連克吐魯番、迪化等地。
率部翻越天山,攻克達阪城、托克遜,為清軍打開南疆門戶。
最終,他參與收複喀喇沙爾、和田等南疆四城,為徹底平定阿古柏偽政權、驅逐沙俄和英國支持的侵略勢力立下汗馬功勞。
光緒帝對其戰績大加讚賞,親賜黃馬褂,封號“阿爾杭阿巴圖魯”勇士)。
此後,董福祥長期駐守新疆,曆任阿克蘇鎮總兵、喀什噶爾提督、烏魯木齊提督等職,近三十年間致力於邊疆穩定和建設。
他不僅成功遏製了英俄對新疆的滲透,還大力推動屯田、興修水利如主持開挖玉龍喀什河灌溉工程),發展農業生產,造福一方百姓,政績斐然。
1895年,董福祥奉命回甘肅鎮壓河湟事變,成功解除河州之圍,穩定了西北局勢,後升任甘肅提督。
1897年,其部隊甘軍)被調入京師,隸屬榮祿統轄的武衛後軍。
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義和團運動高漲。
董福祥受守舊派官僚指使,其甘軍參與了殺害日本外交官杉山彬、圍攻東交民巷使館等事件,與列強發生激烈衝突。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董福祥率甘軍進行了頑強抵抗,曾在正陽門擊斃俄軍團長安寧科夫,擊傷沙俄將軍斯坦諾維奇,表現出不屈的鬥誌,一度給絕望中的人們帶來希望。
北京失陷後,董福祥率部護送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倉皇西逃,一路護衛,忠心耿耿,深得慈禧太後倚重。
清政府與八國聯軍議和後,列強指控董福祥為“禍首”之一,要求嚴懲。
慈禧太後念其護駕有功,極力保全,最終董福祥被革職,“解甲歸田,永不敘用”。
他返回甘肅老家,結束了輝煌而複雜的仕途。
1908年,董福祥在寧夏金積堡病逝,享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