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傳言“夢燈之神”會審視善惡,留下光與罰;
有研究者建議將燈火婆婆形象加入市政吉祥物競選……
不到三天,燈火婆婆變成了城市文化符號。
有人開始在房前點燈許願,有人每月十五燒香祈夢,有人甚至將“婆婆麵包”作為節慶象征。
崽崽站在祭燈大街上,看著穿著各種顏色袍子的小孩排隊敲鈴,瞪圓了眼睛。
“這、這、這比我們當年在數據界做情緒模擬還高級啊!”
林楓不語,隻是打開了靈域市的“共識能量模塊”。
在那張原本空白的能量板塊上,一點淺金色的微光緩緩浮現。
這就是“信仰之力”的雛形。
林楓意識到,靈域市已經成為一個可以“讓意識具象化”的土壤。
他決定不再隻是觀察,而是加入“選擇性推動”。
他設想構建一個完整的夢位神係,來引導夢位居民的精神寄托與情緒出口。
擬定中的神係結構為:
燈火婆婆:象征“祈願與守護”,主宰夜與夢的邊界;
數據守夜人:象征“秩序與秘密”,執掌夜晚的真相;
浮光童子:象征“希望與重啟”,是孩童夢中的引路者;
晨音之主:象征“新生與節奏”,喚醒清晨與靈感;
這些“神明”不是林楓憑空創造,而是他篩選現實中最容易觸發人類情緒共鳴的象征意象,在夢位世界中引導其“自然生成”。
這不是“造神”,是“誘導神化”。
林楓喃喃道:
“信仰,不是灌輸,而是讓人相信他們自己創造了它。”
一切準備妥當,林楓開始測試“從夢位導入現實”的實驗。
他鎖定了趙白川實驗室一名值夜的技術員,在其睡眠時段投射了一段“燈火婆婆”夢境。
夢中,技術員看到自己小時候丟失的紅色風車,在婆婆提燈指引下找回。
第二天清晨,他猛地驚醒,神情激動,隨即登錄論壇發帖:
“昨晚夢到了一個慈祥的女人,真的很熟悉……我已經十年沒夢到小時候的事了。”
幾天後,他開始在現實中嘗試創作以“婆婆”為題材的短片劇本,還主動向趙白川建議將“夢境行為誘導模塊”開發作為新項目方向。
林楓通過後台,看到他電腦桌麵上貼著的便利貼——寫著“燈火婆婆會保佑你”的手寫字條。
那一刻,他終於確定:
夢位的情緒波動與符號,可以潛移默化地滲透進現實人的思維。
崽崽站在他肩上,怔怔望著逐漸神聖化的靈域市:“楓楓……你真要當‘夢神’了啊。”
林楓卻輕輕笑了。
“我不需要他們信我。”
“我隻要他們相信——夢中,也有光。”
喜歡開局被車撞進虛擬世界請大家收藏:()開局被車撞進虛擬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