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記事:蜂站與茶香的回響
五月的雨林褪去了連綿的雨,陽光透過枝葉灑在守護站旁的空地上,阿傑正蹲在那裡畫圖紙——地上用石灰粉勾勒出“蜜蜂保護站”的輪廓,旁邊堆著剛從鎮上運來的木板和蜂箱。“左邊留兩米寬的通道,方便村民路過,右邊種上油菜花,給蜜蜂當補充蜜源。”他一邊畫一邊念叨,身後突然傳來蕭凡的聲音:“要不要把蜂箱架高一點?避免下雨天積水。”
阿傑回頭,看見葉知瀾和蕭凡手裡各提著一個竹籃,裡麵裝著剛采的石斛花。“王教授說,本土蜜蜂喜歡乾燥的環境,蜂箱底部得墊上防潮的木板。”葉知瀾蹲下來,指著圖紙上的蜂箱位置,“還有,咱們得在保護站周圍種點薄荷,既能驅蚊蟲,又不會影響蜜蜂采蜜。”
三人正討論著,遠處傳來老周的聲音:“葉老師,蕭老師,你們快過來看看!”他們跑過去,隻見幾個村民圍著保護站的空地,臉上帶著猶豫。“這蜜蜂要是蜇了孩子可咋辦?”說話的是村民阿秀,她家的田地就在保護站旁邊,“我家娃前幾天被馬蜂蜇了,現在看見帶翅膀的蟲子就怕。”
葉知瀾立刻明白了村民的顧慮,她拉著阿秀的手說:“阿秀姐,咱們的蜜蜂是中華蜜蜂,比馬蜂溫順多了,隻要不主動招惹,它們不會蜇人。明天我請養蜂專家來給大家上課,再帶孩子們去看蜜蜂采蜜,讓大家放心。”
第二天一早,養蜂專家李師傅就來了。他帶來了一個透明的觀察蜂箱,裡麵有幾隻蜜蜂正在築巢。“大家看,這是工蜂,它們一輩子都在采蜜、喂幼蟲,不會主動攻擊人。”李師傅打開觀察箱,一隻蜜蜂落在他的手上,乖乖地爬著,“隻有當蜂巢受到威脅時,蜜蜂才會蜇人,而且蜇人後它們自己也活不了。”
阿明湊到前麵,小聲問:“李師傅,蜜蜂能幫我們的石斛結果嗎?”李師傅笑著點頭:“當然能!一隻蜜蜂一天能采上千朵花,有了它們,石斛的結果率能提高不少,你們以後還能吃到石斛果呢。”
村民們的顧慮漸漸打消了,阿秀甚至主動提出:“我家有塊空地,能種點油菜花,給蜜蜂當蜜源。”接下來的幾天,大家一起動手建保護站——老周和阿凱負責搭架子,阿傑和蕭凡安裝蜂箱,葉知瀾則帶著孩子們在周圍種薄荷和油菜花,保護站很快就有了雛形。
可沒過幾天,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蕭凡在檢查蜂箱時,發現有幾隻蜜蜂趴在箱底一動不動。“李師傅,這蜜蜂是不是生病了?”他立刻給李師傅打視頻電話,把蜜蜂的情況拍給對方看。李師傅看完後說:“這是因為引入的蜜蜂還沒適應雨林的氣候,你們得在蜂箱裡放個溫度計,把溫度控製在25到30度之間,再給蜜蜂喂點稀釋的蜂蜜水,幫助它們適應。”
蕭凡立刻找來溫度計,放在蜂箱裡,又讓阿明和孩子們幫忙調蜂蜜水。“蕭老師,我們能不能給蜜蜂做個小房子?”阿明指著蜂箱旁邊的樹洞,“讓它們冷的時候能躲進去。”蕭凡笑著點頭,和孩子們一起用樹枝和乾草,在樹洞周圍搭了個小小的避風棚。
就在蜜蜂保護站漸漸步入正軌時,老周拿著一個布包來找葉知瀾:“葉老師,你看我用守護站培育的石斛做的茶,能不能放到平台的‘生態好物’專欄裡賣?”布包裡的石斛茶,葉片舒展,散發著淡淡的清香。葉知瀾嘗了一口,清甜回甘,立刻點頭:“當然可以!不過咱們得商量一下定價和包裝。”
當天晚上,守護站裡坐滿了村民。“這石斛茶是咱們辛苦種的,得賣貴點,不然不劃算。”阿凱手裡拿著計算器,“一斤至少得賣兩百塊,才能回本。”可葉知瀾卻有不同的想法:“咱們的石斛茶是生態種植的,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定價太高,願意嘗試的人就少了。而且包裝也得環保,不能用塑料盒子,不然就違背了生態保護的初衷。”
大家各執己見,討論了半天也沒個結果。蕭凡突然說:“我在平台上做了個調研,有兩百多人表示願意買生態石斛茶,其中大部分人能接受的價格是一百到一百五十塊,而且他們更在意包裝是否環保。”他打開平板,展示著調研數據:“咱們可以定價一百二十塊一斤,包裝用雨林裡的落葉壓製紙盒,再讓孩子們畫點蜜蜂和石斛的圖案,既環保又有特色。”
村民們看著數據,又看了看孩子們畫的圖案,漸漸達成了共識。阿傑主動提出:“我認識一家做環保包裝的廠家,能以成本價幫咱們做紙盒。”葉知瀾則聯係了之前的省林業廳工作人員,把石斛茶寄了過去,請對方幫忙宣傳。
幾天後,林業廳的工作人員傳來了好消息:“這石斛茶味道很好,我已經推薦給了身邊的朋友,他們都想購買。”第一個訂單來自一位上海的遊客,對方在備注裡寫著:“看到平台上的雨林故事,很想支持你們的保護工作。”
就在石斛茶賣得如火如荼時,葉知瀾提議舉辦“雨林開放日”,邀請更多人來參觀。“咱們可以讓遊客看看蜜蜂保護站,嘗嘗石斛茶,再帶他們體驗采摘野菜,讓大家更了解雨林生態。”她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開放日的報名情況卻超出了預期——原本計劃接待20人,結果報名的有50多人。“守護站太小了,根本容不下這麼多人。”阿凱皺著眉頭說,“而且萬一遊客摘石斛花、踩壞植被可咋辦?”
阿傑突然想到了一個辦法:“咱們可以搞‘線上雲參觀’,讓無法到場的遊客通過平台看紅外相機的實時畫麵,我再帶著大家直播講解蜜蜂保護站。”葉知瀾則設計了“生態體驗路線”,隻開放指定的步道,還給每個遊客發了一個“環保手環”,離開時必須帶回一袋垃圾才能兌換紀念品。
開放日當天,守護站熱鬨非凡。第一批遊客跟著葉知瀾參觀蜜蜂保護站,阿明當起了小講解員:“大家看,這是我們的蜜蜂,它們正在采油菜花的蜜,還會幫石斛結果呢。”遊客們聽得津津有味,紛紛拿出手機拍照。
線上直播也很火爆,阿傑帶著鏡頭走進雨林,給大家看紅外相機拍到的穿山甲和鬆鼠。“這是我們的‘雨林故事’板塊,裡麵有村民和孩子們記錄的動植物照片。”阿傑指著平板上的平台頁麵,“大家要是喜歡,可以購買我們的石斛茶,每賣出一斤,就會捐一塊錢用於雨林保護。”
開放日結束時,一位來自北京的遊客把帶來的種子交給葉知瀾:“這是我從老家帶來的本土植物種子,希望能為雨林出點力。”孩子們立刻圍了過來,和遊客一起把種子種在了保護站旁邊的空地上。
夕陽西下,大家坐在守護站的院子裡,喝著石斛茶,看著剛種下的種子。“沒想到咱們的蜜蜂保護站和石斛茶能吸引這麼多人關注。”老周感慨地說。葉知瀾笑著點頭:“這隻是個開始,以後會有更多人加入咱們的雨林守護隊伍。”
蕭凡打開平板,看著“雨林觀測平台”上的新留言——有遊客說“下次還要來參加開放日”,有網友留言“已經下單了石斛茶,支持你們的工作”。他轉頭對葉知瀾和阿傑說:“咱們下個月可以再搞一次‘蜜蜂科普周’,讓更多人了解本土蜜蜂的重要性。”
夜色漸深,守護站的燈光亮了起來,蜜蜂保護站裡傳來輕輕的“嗡嗡”聲,像是在和大家一起慶祝這來之不易的成果。葉知瀾知道,雨林守護的路還很長,但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讓這片雨林永遠充滿蜂鳴與茶香,永遠生機勃勃。
喜歡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請大家收藏:()未來我必將站在世界之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