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那日,成都飄起了今冬第一場寒雨。藥膳館門前的青石板上積了層薄水,倒映著灰蒙蒙的天空。我推開厚重的木門,冷風夾著雨絲灌進來,把前廳幾位老顧客凍得直搓手。
\"程大夫,今年還煮薑棗茶嗎?\"王婆婆跺著腳問。她氣管不好,每年入冬必來喝我的暖身茶。
\"今年升級了配方。\"我指著黑板上新寫的菜單,\"薑棗桂圓茶,加了兩味藥材。\"
後院裡,程明正對著手機皺眉:\"爸,"康膳坊"又抄襲我們!他們新推的"古法桂圓茶"廣告,連包裝都模仿咱們的藕片設計。\"
我掃了眼屏幕:\"彆管他們。去庫房取雲南小黃薑,要帶泥的那種。\"
鄭淮安抱著一筐紅棗進來,胡須上還掛著雨珠:\"老程,你要的若羌灰棗,今早剛到的貨。\"
我捏起一顆棗子對著光看。棗皮深紅帶灰,褶皺裡藏著細密紋路,正是師父當年推崇的\"鐵皮棗\"——皮厚肉緊,久煮不爛,最適合入藥。
\"明仔,稱三兩桂圓肉。\"我翻出師父的手劄,\"要莆田帶殼桂圓,現剝現用。\"
程明從冷藏櫃取出一串帶枝桂圓:\"這樣行嗎?果農說今晨剛摘的,特彆新鮮。\"
我剝開一顆,乳白的果肉飽含汁水,核小肉厚,帶著特有的龍眼木香。這才是上品,比那些硫磺熏過的乾貨強百倍。
\"爸,這次拍個詳細視頻吧?\"程明架好攝像機,\"粉絲都等著學冬令進補。\"
製作從處理薑開始。小黃薑不用去皮,但要仔細刷洗縫隙中的泥土。我教程明用竹片刮洗,避免金屬刀具破壞薑皮下的活性成分。
\"薑皮性涼,薑肉性熱。\"我用銅刀切片,\"留皮是為平衡藥性,防止上火。\"
紅棗處理更有講究。要先在炭火上輕烤,待棗皮微焦時浸入冰水,利用熱脹冷縮原理使棗皮綻裂,便於藥性滲出。程明手忙腳亂地操作,不是烤焦就是烤不勻。
\"看火候,不是看時間。\"我示範著翻動紅棗,\"等聞到焦糖香,棗皮出現細密裂紋就好。\"
桂圓則要手工剝殼,保留內膜。程明剝了幾顆就喊手疼:\"爸,這太費工夫了!用現成的桂圓肉不行嗎?\"
\"你嘗嘗。\"我遞給他一顆剛剝的桂圓,\"再嘗嘗乾貨。\"
程明對比後驚訝地瞪大眼睛:\"鮮桂圓有股...木質清香?\"
\"桂圓藥用價值全在這股"木氣"。\"我指著《本草備目》的記載,\"能引藥入心,安神定誌。烘乾後蕩然無存。\"
藥材備齊,開始熬製。砂鍋底層鋪薑片,中層放紅棗,頂層是桂圓肉。加水也有講究——第一次用山泉水浸沒藥材,武火煮沸後倒掉頭道水,去除雜質和燥性。
\"這才是真正的"藥引子"。\"我指著泛黃的湯水,\"古人煎藥都要去頭煎,現在人圖快,把這步省了。\"
第二道水加至七分滿,放入特製的藥包:兩片陳皮、三粒山茱萸、一小撮藏紅花。程明剛要拍攝藥包特寫,前廳突然傳來急促的敲門聲。
\"程大夫!救命啊!\"一個渾身濕透的年輕人扶著位白發老人闖進來。老人麵色青白,嘴唇發紫,不住地顫抖。
\"我爺爺晨練突然暈倒!\"年輕人帶著哭腔,\"醫生說是什麼...低溫症?\"
我立刻讓老人靠近熬茶的炭爐,同時吩咐程明:\"取三錢肉桂,研末!\"
鄭淮安已經抱來棉被,我則盛出剛煮沸的薑棗湯,撒入肉桂末,慢慢喂給老人。熱湯下肚,老人的臉色漸漸回暖,手指也有了血色。
\"再喝點。\"我扶著他顫抖的手,\"這是急救古方,薑棗回陽,肉桂通脈。\"
年輕人千恩萬謝,非要付錢。我擺擺手:\"遇到就是緣分。帶些薑棗茶回去,早晚熱飲。\"
這段插曲被程明全程記錄。沒想到視頻上傳後,\"藥膳急救\"話題竟登上熱搜。評論區炸開了鍋:
\"原來藥膳還能救命!\"
\"比輸液還快!\"
\"求配方!家裡有老人......\"
程明念著評論,突然皺眉:\"爸,有醫生質疑我們非法行醫。\"
正說著,市衛健委的車停在了門口。兩位工作人員嚴肅地走進來:\"程教授,我們接到舉報...\"
我坦然出示了執業藥師資格證和藥膳師證書,並解釋了急救原理。他們檢查後鬆了口氣:\"原來如此。不過以後這種急救情況,建議先叫120。\"
\"醫者仁心,見死必救。\"我指著牆上師父留下的訓誡,\"當然,下不為例。\"
這場風波反而讓薑棗茶名聲大噪。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有養老院的,有登山隊的,甚至滑雪場都來預定批量裝。
\"爸,咱們產能跟不上啊。\"程明統計著訂單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