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不是方便麵。\"我翻著日曆,\"這樣,每周三限量供應,提前預約。\"
小林聞訊趕來,提議搞個\"藥膳工作坊\",教大家基礎配方。於是周六上午,藥膳館擠滿了學員,有家庭主婦,有養生館技師,甚至幾位穿白大褂的社區醫生。
\"薑棗茶不是簡單的紅糖水。\"我示範著烤棗技巧,\"紅棗烤炙後,糖分轉化為寡糖,更易吸收卻不升血糖。\"
程明負責指導年輕人剝桂圓,鄭淮安則教老人們辨認真偽藥材。最認真的是位腫瘤科醫生,他仔細記錄每個細節:\"化療患者很多脾胃虛寒,這個或許能緩解副作用...\"
工作坊結束時,大家捧著自製的薑棗茶合影。背景裡,藥膳館的老匾額\"和合為膳\"四個字格外醒目。
午後,一位特殊客人悄然到來——上次那位衛健委的乾部,帶著位麵色蒼白的中年女士。
\"程教授,這是我愛人。\"他低聲道,\"乳腺癌術後,吃什麼都吐...\"
我看了看女士的舌苔:淡白無華,舌邊齒痕明顯。典型的脾胃虛寒,氣血雙虧。
\"薑棗茶加個藥引吧。\"我取出珍藏的二十年新會陳皮,\"這個理氣不傷正,適合術後調理。\"
熬製時,我特意加入少許炒麥芽,減輕薑的刺激性。茶湯呈琥珀色,陳皮香與棗香交織,聞之令人食指大動。
女士小啜一口,竟沒有反胃,反而主動要第二口。她丈夫激動得眼眶發紅:\"半個月了,第一次主動進食...\"
\"記住,小口頻飲。\"我包好藥材遞給他,\"胃氣剛複,不可過急。\"
這件事讓我思考藥膳的現代應用。當晚,我召集程明和小林開了個會。
\"我想開發係列調理藥膳。\"鋪開師父的手劄,\"針對化療後、術後、產後等特殊狀態。\"
小林立刻提議:\"可以做短視頻係列,教家屬基礎護理藥膳。\"
程明則擔心產能:\"爸,咱們人手不夠啊。\"
\"不量產。\"我指著牆上的地圖,\"聯合社區醫院開培訓班,授人以漁。\"
計劃很快落地。第一個試點在腫瘤科病房,我教家屬們熬製改良版薑棗茶——減薑量,加山藥粉,更適合胃弱患者。護士長特意騰出配餐間,設置\"藥膳角\"。
效果出乎意料。一位長期嘔吐的小患者,喝完藥膳茶後竟然要吃蘋果;一位口腔潰瘍的老先生,用茶湯含漱後疼痛大減。
\"程教授,\"主治醫生拉著我商量,\"能不能針對不同化療方案設計配套藥膳?\"
與此同時,網絡上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多。某營養專家發長文稱\"藥膳無科學依據\",引來熱議。
程明氣得要寫檄文反駁,我攔住他:\"請他們來藥膳館坐坐。\"
周末,幾位持懷疑態度的醫者如約而至。我沒有急著辯解,而是帶他們參觀後院藥圃,講解每味藥材的性味歸經。然後現場製作薑棗茶,用實驗數據說話。
\"這是薑辣素含量檢測。\"程明展示便攜儀器,\"傳統烤棗工藝使薑辣素轉化率提高40。\"
\"再看這個。\"小林調出論文,\"《腫瘤支持治療雜誌》最新研究,薑辣素衍生物能顯著緩解化療嘔吐。\"
最震撼的是鄭淮安的\"盲測實驗\"。他用同樣的原料,分彆按傳統工藝和現代快煮法製作薑棗茶,讓來賓品嘗對比。結果所有人都指出傳統熬製的茶湯回甘更持久,身體暖感更均勻。
\"服了。\"一位年輕醫生感歎,\"原來不是藥膳無效,是我們沒學到精髓。\"
風波過後,薑棗茶工作坊越辦越紅火。最讓我欣慰的是,腫瘤醫院那位小患者的媽媽也成了誌願者,教其他家屬熬\"兒童版\"藥膳茶——多加一顆蜜棗,少放一片薑。
立冬那天,藥膳館來了位意外的客人——當初質疑我們的營養專家,帶著一盒精裝保健品。
\"程教授,這是美國最新研發的薑黃素膠囊。\"他誠懇地說,\"想請您看看,能否與您的藥膳配合使用。\"
我看了看成分表:\"直接吃薑棗茶不好嗎?\"
\"這...膠囊更方便...\"
\"藥膳不僅是有效成分。\"我指著正在熬製的大鍋,\"你看這蒸汽,聞這香氣,觀這湯色,都是療效的一部分。膠囊能替代嗎?\"
專家若有所思地點頭。臨走時,他買了十包藥材,說要回去\"好好體會\"。
夜深了,藥膳館的燈光依然溫暖。程明整理著網友留言,突然笑起來:\"爸,有人把咱們的薑棗茶叫"中式拿鐵",說上班提神比咖啡管用!\"
我笑著搖頭。炭爐上,最後一鍋茶湯咕嘟作響,薑香、棗甜、桂圓醇厚交織升騰,在寒冷的冬夜裡氤氳成一團暖霧。
這霧氣中,仿佛又見師父的身影。他總說:\"上醫治未病。\"這一碗看似平常的薑棗茶,或許正是\"治未病\"的最好詮釋——不治已亂治未亂,不治已病治未病。
窗外的冬雨還在下,而屋內茶香正濃。明天,又有新的患者需要這溫暖,又有新的學員要來學習這古老智慧。藥膳之道,就在這代代相傳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