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黑芝麻核桃糊_上善若水,尋安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上善若水,尋安 > 第175章 黑芝麻核桃糊

第175章 黑芝麻核桃糊(2 / 2)

劉醫生千恩萬謝地走了。程明悄悄問我:\"爸,紫河車不是...胎盤嗎?\"

\"古法炮製的人胎盤。\"我壓低聲音,\"補腎填精第一品,現代研究證實含多種神經營養因子。\"

這件事很快傳開。下午,藥膳館來了好幾位類似的老年患者。有位老爺子甚至帶著ri片子:\"程大夫,我海馬體萎縮,吃芝麻糊管用嗎?\"

我哭笑不得:\"藥膳不是靶向藥,它調理的是整體狀態。\"

但需求確實存在。當晚,我翻遍師父的手劄和現代文獻,設計了一套\"益智糊\"方案:以黑芝麻核桃糊為基礎,根據不同證型加減藥材。

\"爸,咱們得標準化。\"程明設計著配方表,\"至少明確基礎成分比例。\"

\"可以。\"我劃出紅線,\"但必須保留手工研磨環節,這是藥效核心。\"

第二天,我們掛出\"益智糊\"預約公告。不到兩小時,三十個名額全滿,大多是子女為父母預約。

製作過程成了大問題。鄭淮安算了一筆賬:按傳統工藝,一人一天最多做十份,根本供不應求。

\"要不...部分環節機械化?\"程明試探著問。

我沉思良久:\"這樣,研磨還是手工,但炒製可以用恒溫炒貨機。\"

試驗結果令人驚喜。恒溫120度的炒製效果堪比老師傅手藝,而且每批芝麻的熟度完全一致。程明趁機拍攝了對比視頻,老工藝與新設備的完美結合引發熱議。

但核心的研磨工序依然堅持古法。我們甚至舉辦了\"研磨體驗課\",讓患者家屬參與製作。沒想到這成了最佳療法——許多老人雖然記不住事,卻對手工動作記憶深刻。

\"程教授,太神奇了!\"劉醫生一周後來回訪,\"我媽現在記不住昨天的事,但能完整複述芝麻糊的製作步驟!\"

\"動作記憶比語言記憶更持久。\"我解釋道,\"這就是"手傳心授"的道理。\"

隨著口碑發酵,麻煩也來了。某保健品公司找上門,想買斷\"益智糊\"配方批量生產。來人西裝革履,遞上的合同厚如詞典。

\"程教授,您這手藝應該造福更多人。\"他指著條款,\"我們保證保留"古法"字樣...\"

我直接翻到成分頁:\"你們要加麥芽糊精和穩定劑?\"

\"微量添加劑而已,為了保質期...\"

\"不必了。\"我合上合同,\"藥膳不是商品,是醫道。\"

對方悻悻離去後,程明憂心忡忡:\"爸,他們會不會山寨?\"

\"仿得了形,仿不了神。\"我指著石臼,\"這臼裡的每道刻痕,都影響著研磨效果。他們能仿嗎?\"

果然,兩周後市麵上出現了\"古法益智糊\",廣告鋪天蓋地。但很快有顧客找上門:\"程教授,超市買的糊怎麼沒有您做的香?\"

我看了成分表:\"他們用的是脫脂芝麻,營養少了大半。\"

這件事促使我們開通了\"真偽鑒彆\"專欄。程明拍攝了詳儘的製作流程,鄭淮安則講解藥材鑒彆要點。最受歡迎的是\"盲測環節\"——讓觀眾對比手工與工業產品的區彆。

\"這是教育消費者。\"小林在報道中寫道,\"在快餐時代,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慢"的價值。\"

冬至這天,藥膳館舉辦了\"孝親品糊會\"。二十多位老人圍坐品糊,子女們跟著學習製作。有位老太太顫巍巍地舉起碗:\"比我小時候媽媽做的還香...\"

活動結束時,劉醫生帶來份驚喜——他母親最近的腦電圖顯示,異常放電減少了30。\"雖然記憶還沒恢複,但睡眠和情緒明顯改善。\"

\"腎精充足則髓海得養。\"我翻著檢查報告,\"老祖宗的智慧,現代科學正在驗證。\"

夜深了,程明還在電腦前回複谘詢。我收拾著石臼,發現內壁又多了幾道新痕——那是今天學員們留下的。每一道痕跡都在改變著研磨的軌跡,就像每位患者都在豐富著藥膳的內涵。

窗外飄起今冬第一場雪。炭爐上溫著的最後一壺芝麻糊,散發著溫暖的香氣。這香氣中,仿佛又見師父的身影,他正用石杵畫著圓,一圈又一圈,永無止境。

或許藥膳之道就是如此——在循環往複中精進,在堅守傳統中創新。就像這黑芝麻核桃糊,看似簡單的食材,卻蘊含著延緩衰老、滋養生命的無窮智慧。


最新小说: 潮汐界限 開局複製萬物,上交係統造神國 白蛇:從截胡許仙開始 陌上風吹不識君 把偏執反派養成戀愛腦,我死遁了 邊疆小斥候 論大後期金手指的我怎麼苟過前期 瘋批公主重生後,打遍全京城登基 換親後她扶搖直上,假千金破防了 惡雌肥又老?帶飛炮灰兒女享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