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貞在不到一刻鐘內,心情跌宕起伏,腦海裡的念頭從“想跟張居正絕交(單方麵)”一直轉到“想跟這小子斷絕師生關係”。
算了,聽他的說法,當天還得他下廚來著,先留著吧。
王世貞也知道自己閒居多年,與步步高升的張居正等人已經不是一路人,同年之中與他往來比較多的唯有前些年罷官歸家的汪道昆。
隻不過知道是一回事,心裡有沒有落差又是另一回事。但凡他們之間完全沒了往來,王世貞都不會多想,這不是張居正還把自家小舅子塞來他這裡了嗎?
王世貞心裡想了很多,麵上卻雲淡風輕地收下帖子:“也好,我也想多嘗嘗你的手藝。”
顧閒一聽,尾巴頓時翹了起來。他立刻拍胸脯說道:“我一定多做幾道菜,保證讓您吃得儘興。”
愛下廚的人愛的當然不是廚房裡的煙熏火燎,愛的是各種好食材在自己手裡烹調成美味佳肴,愛的是飯菜上桌後有親朋好友一起分享。
即便算不得親朋好友,遇到能吃到一起的食客也是極好的,至少酒宴飯桌上短暫的歡欣能叫人忘卻外麵的紛紛擾擾。
顧閒記得他那平時不怎麼愛說話的師父,喝上兩口酒話就多了,偶爾還會半瘋半癲地唱起來:“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食客們聽了也都哈哈大笑,跟著敲碗的敲碗、拍桌的拍桌,苦中作樂地從頭跟著唱一遍。
那時候師父不給他掌勺,說他還沒到出師的時候。顧閒幻想過自己狠狠地學走師父所有本領,叫師父體會一下什麼叫做“教會徒弟餓死師父”。
現在不一樣了,他不用出師也能掌勺,而且一到京師就接到了大單,要宴請當朝閣老!回頭他要去江頭澆幾杯酒,告訴師父自己比他有出息得多。
顧閒與王世貞報備過了,便去尋悟真和尚說話。
有些素菜得提前準備,而且不能光靠他自己動手,所以他準備跟悟真和尚聊聊合作。
悟真和尚聽說是要做素菜,也來了興致。
雖說佛寺大多很世俗化,宋朝的大相國寺就有個“燒豬院”,說是有個和尚做的燒豬非常好吃!
當時的文壇領袖楊億去吃了一頓,跟特彆擅長燒豬的和尚聊了聊,說你一個寺廟裡有個燒豬院多不好聽,我給你改個名吧,叫燒朱院。
那和尚欣然接受,對外宣布改名,並強調是當代文壇大佬楊億給改的,於是大相國寺的燒豬賣得更火爆了!
悟真和尚這烤鴨手藝雖是半推半就傳揚開的,多少也有點效仿前人的意圖。
沒辦法,隻要是有人的地方就分個三六九等,他不想當那末等的任人欺辱,便要早早尋點安身立命的法子。
但這樣劍走偏鋒也有壞處,比如每逢考核時同等地位的師兄弟便有可能拿這事來攻訐他不守清規戒律。
若是能有那麼一兩樣獨門的素菜生意,烤鴨之事便可外聘些人來做了,無須他自己繼續沾手。
悟真和尚此前便與顧閒提過一嘴,又親自來給他送了上次那篇文章的潤筆費,顧閒便第一時間與他說起自己的新想法。
寺裡便有做豆腐的工具,豆子又便宜,正好可以做些豆腸。
製作流程並不複雜,隻消把上好的豆子磨成漿靜置一段時間,再用準備好的棍子將上方凝結出來的豆皮卷上一圈,就可以收獲一份豆腸了。
這東西雖是素菜,吃起來卻口感豐富、層次分明,炒著吃、烤著吃、涼拌著吃都很不錯,一點都不比肉菜差。
不過許多豆製品需要的調料佛家大多不能用,顧閒在周圍的集市裡扒拉了一圈,居然扒拉出了檸檬。
時人叫它黎檬子、裡木子,最初隻長在廣東、海南一帶,北方比較少見。
據說北宋大文豪蘇軾有個叫黎錞的友人平時跟木頭似的反應很慢,朋友們戲稱他為“黎檬子”,並不知道真的有一種水果。
有天他們一起騎馬出行,聽到集市裡有人吆喝著賣這玩意,蘇軾大笑出聲,樂得差點摔下馬!
後來蘇軾被貶去海南,看到滿樹的檸檬果後歎息不已,自己屢遭貶謫、顛沛流離,昔日一同說笑遊玩的故友更是深埋泉下,怎麼能讓他不唏噓!
到了元朝,據說忽必烈和元朝貴族們都愛上了“裡木渴水”這種時興飲品,專門在廣東開辟了禦果園種植檸檬保證能供應到位。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檸檬這種酸掉牙的果子會出現在市麵上也不稀奇,畢竟無論是調配飲子還是做菜都用得上。
很不錯,這兩天雨停了,天氣又悶熱起來了,冰鎮檸檬飲子也給安排上!
文化人聚餐,怎麼能不來點文化人典故?到時候也好跟滿桌的文化人侃大山,隨隨便便就能從蘇東坡侃到忽必烈,根本不帶冷場的。
顧閒愉快地決定好飲品,繼續和悟真和尚做起了特彆適合夏天的涼拌素豆腸。
第二天晚上,張居正一家就嘗到了顧閒從法華寺捎回來的豆腸。
豆皮這東西不算新鮮,各地都有差不多的做法,不管是鮮吃還是風乾都各有風味,張居正家鄉那邊便有人做三鮮豆皮當朝食。
隻不過顧閒的料汁調得好,豆腸本身又更有嚼勁,吸飽醬汁後一口咬下去滿口生香。
有這麼一道涼拌菜在前頭,大家這頓飯都胃口大開,感覺這也好吃那也好吃。
以至於顧閒詢問張居正對這兩天做的新菜有什麼意見時,張居正都沒能說出點有效的建議來,隻能說道:“朋友聚會而已,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好。”
私心裡,張居正覺得再挑剔的人都沒理由來挑顧閒的手藝。
且不說顧閒連豆皮都能做得這麼好吃,就算真不合他們胃口又怎麼樣?到彆人家裡吃飯,沒誰會當麵說些不中聽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