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乾清宮暖閣。
朱祁鎮端坐於禦座之上,麵無表情地看著再次前來覲見的三位閣老。
他沒有賜座,也沒有奉茶。
因為今日不再是溫情的師生請教,而是嚴肅的權力分判。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三位先生,可曾議妥了?”朱祁鎮的聲音平靜,聽不出喜怒。
楊士奇上前一步,躬身道:“回陛下,臣等以為,陛下為國儲才之心,實乃社稷之幸。然新設官署,事關重大,須有章法。臣等有三議,請陛下聖裁。”
“講。”
“其一,”楊士奇沉聲道,“集賢館乃為國儲才,非清談之所。為使其知所專攻,不至流於空談妄言,臣以為,館中所議之題,須由內閣先為勘定,再交由學士們研習。其策論功成,亦須先呈內閣票擬,方可上達天聽。此為固本清源,亦是全祖製。”
楊士奇這一招,可謂是釜底抽薪!
這不僅僅隻是向皇帝討要解釋權和過濾權,這分明還是想要將集賢館的大腦和嘴巴,也全都牢牢攥入內閣手裡!
議什麼,怎麼議,最終能說什麼,全由內閣決定。
那這個機構的核心意義從根本上就被閹割了。
如此一來,集賢館便徹底淪為了內閣的附屬秘書機構,再無半分威脅。
朱祁鎮聞言,臉上卻不見半分為難。
“先生所言,老成謀國。朕準了。”
陛下……竟真如此輕易就答應了?
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皆是一怔,但那份錯愕隻持續了一瞬便就消失。
三人不約而同地暗自交換了一個眼神,皆從對方眼中看到了一絲心照不宣的苦笑。
隻因他們太了解禦座上的這位陛下了。
他答應得越是痛快,後麵藏著的那個“但是”,便越是致命。
果不其然。
朱祁鎮的聲音再次響起。
“但是!朕以為,此事當分內外,公私。”
他起身,小小的身影站在三位閣老麵前,帶著一種不容置喙的神色。
“凡涉國朝大政,需頒行天下,交付部司去辦的,此為公議。公議之題,自當由內閣勘定,其策論也須經先生們票擬,以昭鄭重。朕絕不會插手。”
楊士奇聞言,心中稍安,這本就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然,”朱祁鎮話鋒一轉,眼中狡黠閃過,“朕於讀書治學,覽閱舊檔之時,常有不解之處,欲知其詳,或於邊鎮軍務,海外風物偶有好奇,欲知其貌。此等,乃天子問學,是朕的私問。”
“私問之題,由朕親定,交由集賢館為朕解惑備詢。其所呈之稿,非為策論,乃是備問提錄。此錄隻呈朕禦覽,以廣朕之見聞,不入票擬之序,亦不涉六部庶務。”
暖閣內,三位老臣那素來平穩的呼吸聲,似乎都在這一刻停止了。
楊士奇忽然心生一種荒誕之感,自己窮儘畢生權謀,小心翼翼地終於給這頭幼虎套上韁繩。
到頭來卻發現,韁繩的另一頭,自始至終都攥在那隻稚嫩的小手裡。
這位少年天子,用一個看似公私分明的提議,直接把他所有用以束縛的規製,全都變成了一紙空文。
從明麵上看,內閣似乎依舊掌控著所有官方議題的設置權和最終解釋權,保全了祖製和臉麵。
可暗地裡,皇帝卻為自己開辟了一條完全獨立、不受任何監管的信息和政策研究渠道!
那些最敏感、最核心的改革議題:清丈田畝、整飭軍備、開海之利等等,全都可以被包裝成皇帝的私問,在集賢館內進行反複的推演和研究。
等到時機成熟,一份份數據詳實,邏輯嚴密,無懈可擊的備問提錄擺在禦案之上。
小皇帝再將其中的成熟構想,轉化為一道公議的題目,堂堂正正地交由內閣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