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末,宦官的勢力到達了這個時期的頂峰。
眾所周知,桓帝是外戚勢力梁冀大將軍扶持起來的,這個桓帝當政的前期都是外戚梁家的天下,被人稱作為“跋扈將軍”。
跋扈到什麼程度,上朝不卸劍履那都是小事,參見不拜,獨坐朝廷也隻是麵上的事,掌控整個朝廷,政令與皇帝無關著實讓之後的董卓和曹操都表示自愧不如,妥妥的挾天子以號令天下。
桓帝雖然麵上對梁家表示敬重,但暗地裡總想著要除去梁冀,沒有哪一個皇帝願意將皇權交給他人,也不可能會讓一個外人長期把控朝政。
想要除去梁冀,桓帝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這個時候,唯一能與桓帝經常接觸並辦事之人,也就隻剩下宦官了。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見時機成熟的桓帝借助宦官單超等人的力量誅大將軍梁冀,並翦除其黨羽,宣告了東漢王朝外戚專權時代的結束。中常侍單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被劉誌封為列侯。
隻是桓帝沒有料到,朝政自此會轉入宦官之手,東漢進入了更加黑暗的宦官專權時代。
到了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朝廷爆發第一次黨錮之爭,很多官員被宦官迫害,從此再也無法進入仕途。
十幾歲的曹操親眼目睹了朝廷的黑暗和權力之爭的殘酷,也漸漸地從原先嘻哈遊戲人生中轉變觀念,開始關注整個朝廷和家族的未來。
曹嵩把握住這次機會,憑借著曹騰曾經兩邊輕鬆拿捏的人際關係,花點小錢就將司隸校尉之職收入囊中。
這一步棋也為曹氏家族今後在雒陽城立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事情發展到了這一步,尋常情況下,曹府就會被周邊的大臣還有大的門閥士族踏破門檻。來的人都會帶著貴重的禮物,說上幾句寒暄表忠心的話,讓曹嵩能在今後的工作中不要為難他們,能支持他們那就更好了。
曹操想著在拜訪者中尋幾個好友,入雒陽城後都還沒有新的朋友。
可誰也沒有料到,雒陽城混跡遠沒有那麼簡單。
曹嵩擔任司隸校尉後,曹府不僅鮮有人至,甚至曹操走在大街上,習慣性地與一些門閥士族打招呼,沒有人願意理會他。
有的人白了幾眼曹操,有的人默不作聲地離去,也有的人選擇漠視,絲毫沒有留意曹操的存在。
曹操千方百計地打聽,終於知道了原因。
真是成也曹騰,敗也曹騰。
在門閥士族這些上流圈子人的眼裡,曹家就是宦官之後,根本無法與他們同流。
為此,曹嵩也是苦思冥想,白了一頭黑發。
這日,曹操忽然找到曹嵩,說:“父親,如今您身居高位,手握重兵,那些門閥士族看不起曹家,無非就是因為爺爺之事。為今之計,隻能想方設法摘掉這個標簽,讓世人重新認識曹家。”
曹嵩一聽,大罵道:“不孝子孫,頑劣之徒,豈有不認祖上之理?”
他當即就將曹操關在府內,在先祖的牌位前跪地懺悔,下令仆人看住曹操,絕不可讓出門半步。
曹操沒有爭辯,默默地跪在曹氏家族列祖列宗跟前,心裡卻想著準備晚上翻牆出去再探一探街上的風聲。
他不甘心,豈能因為名聲而斷送了曹家的前途!與其堅守在道德底線,不如破釜沉舟,或許還有一線希望能衝出泥潭。
在他心裡,身陷窠臼而不自救,讓曹家蒙羞乃至沒落,這才是最大的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