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他沒有與父親爭論,而是想著一個人去證明。
夜,曹嵩坐在院子裡思索著曹操的話,其實他知道兒子說的有一定道理,真正的門閥士族是根本不會將宦官之後視為圈內人。隻有摘除這個標簽,才有希望,但他卻要背上背棄先祖的罵名。
真是左右為難,兩邊不是。
此時,正好曹操從外麵回來,偷偷地翻過牆,落在院子裡。
他沒有想到父親會在院子裡坐著,還以為已經被父親發現了,便乖乖地走到曹嵩身邊,說道:“父親,可能想明白了?”
曹嵩一臉驚訝地尋聲看去,隻見曹操站在牆邊,心裡就明白了。
他沒有責備曹操,而是詢問他那日的話,可曾想過後果。
曹操說道:“父親,我有一個辦法,就是送我去太學,那裡都是門閥士族圈子,若是以同學的名義交幾個朋友,興許就能慢慢融入了。”
曹嵩忽然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一個家族能否興旺,不僅是看當代人,更應該注重培養下一代。
他自身已經看不到希望,怎麼也不可能為了摘除標簽背叛先祖,但將曹操送入太學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宦官之後終非好的歸宿,就算身居高位依舊免不了被羞辱,是時候給後代規劃一下人生了。
所以曹嵩答應了曹操的建議,次日,他便四處拜訪,送錢走關係,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曹操送入太學院。
曹操微微一笑,得償所願。
這裡就有個疑問,為何曹操認為進入太學便可逐步融入上流圈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秘密就在太學中。
太學,東漢帝國的最高學府,能進來學習的人都屬於當時的貴族子弟,大部分都是東漢末年數一數二的家族。能與這些家族的人交上朋友,就能進入門閥士族的年輕一代圈子,等到長大了,自然而然曹家也變成為了門閥士族一員。
曹操在太學裡也確實認識很多的同學,後來很多都成為了叱吒風雲的人物,比如張邈、許攸,當然還有一個曹操的歡喜冤家,袁紹。
這些好友也確實給曹家漲了不少人氣,拔高了曹操的地位。
但曹操在求學過程中的表現讓曹嵩頗為頭疼。
他並沒有認真上課,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把四書五經、道德理念一股腦的奉為天條,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兵法和治國理政上。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曹操已經明白了東漢王朝未來發展的趨勢,早早準備好過於臨時手忙腳亂。他長遠而犀利的眼光與祖父曹騰十分相似。
除了日常學習外,曹操結交名師好友,潛心習武,時常與好友交手。
曹操在兵法研究上展示出了驚人的能力,所注解的孫武十三篇很快就流傳於當世,他也借此機會出了一把風頭。
與其他帝王一樣,有史書記載,年少時候的曹操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聰明機警,特彆擅長權數,但是放蕩不羈,對於學業不感興趣。
當然,這樣的描述一來是要彰顯出曹操的特殊,天命所歸,二來也是史學家慣用的手法,先抑後揚,突出重點。
喜歡曹操那些事請大家收藏:()曹操那些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