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典型的官三代隻是曹操出生之後的數年裡,曹嵩一直沒有入仕),頑皮膽大,心細放蕩。
曹嵩對於曹操也不加乾涉,或者說懶得管教。
倒是曹操的叔父時常說教曹操,但曹操卻沒有放在心上,反而認為叔父多管閒事,就想了個辦法戲弄他叔父。
有一次,曹操見到叔父的時候,假裝眼歪嘴斜,倒在地上。叔父問他怎麼了,曹操說:“我中風了。”叔父急忙告訴曹嵩,曹嵩來了,曹操便不假裝中風,站立如常。
曹嵩就問:“叔父不是說你中風嗎,怎麼回事?”曹操說:“我沒有中風啊,可能因為叔父煩我,才說我壞話吧。”經他一挑撥,以後叔父再打小報告,曹嵩就再也不相信了,曹操就更加放蕩自在了。
曹操就是這樣放縱,就像很多人小時候一樣,田間打鬨,四處煽風點火,那都是小事。
一個小鞭炮把水缸炸裂,把柴棚燒了,把狗盆打飛,都是常有的事。
曹操的時代雖然沒有鞭炮,但他也會夥同著他的好友,到處捉弄其他人,甚至和袁紹一道偷新娘,反正啥事壞就乾啥事,啥事快樂就乾啥事。
反正沒人管。
曹嵩不想管,曹騰在曹操年幼之時常年在宮中管不到,鞭長莫及。
後來去世了,隻能在天上保佑曹操。
總體來說,上太學前,曹操的童年過的十分快活。
一直到桓帝末,一個人的出現讓本可以歡樂一生的曹操意識到了危機。
這個人便是曹操的弟弟曹德。
他從來也沒有見過家裡會這樣忙碌,所有人都在為曹德的到來慶祝,家仆都手腳不著地,忙著處理各類事務。曹嵩更是二十四小時守在一旁,滿懷希望地看著那個小不點。
“還沒有我來的壯呢!”
曹操心裡想著不在乎,甚至有些吃醋,實際卻按捺不住好奇心,悄悄地從門縫中瞧著那個還在繈褓裡的小嬰兒。
直到曹嵩抱著繈褓裡的娃娃,笑眯眯地看著不放,曹操才真正意義上明白了自己多了一個弟弟。
手足無措的曹操忽然意識到自己應該做些什麼,能夠對得起自己的名字,能夠保得住家中的地位。
曹操開始將心思放在了學習上,但他沒有學三綱五常,論語,而是把注意力都用在了學習兵法,分析時勢上。
因為從曹騰身上的經曆,曹操看到了大漢已經步入衰微,未來定然會是一個亂世。
亂世之中,最重要的如同他爺爺所期望的,要有兵有糧,才能保住曹家。
曹操明白,要麼崛起成為曹家的頂梁柱,肩負起曹家的未來,他才能站在所有人麵前,大聲呼喊,我曹操才是曹家長子。要麼就是一生默默無聞,隨波逐流,在曹德麵前保守本分。
毫無疑問,曹操選擇了前者,後者不是他的性格。
也正是因為曹德的出生,讓原本就想要出仕謀取官職的曹嵩更加意識到必須要搬到雒陽城去,靠近權力中心,才能壯大曹氏家族,才能讓整個家族有傳承。
到了雒陽之後,曹操也爭取到了入太學的名額。
但曹操那些格格不入的做法,讓頑皮搗蛋和不務正業的兩大名聲隨之廣布,很多人都對曹操沒有很好的評價,都是把曹操當做紈絝子弟看待。
但是小小的個子裡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有一顆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心。
就算世人不理解他,他也不在乎。
燕雀焉知鴻鵠之誌,他的目標遠在眾人之上,是改變世俗目光,打破門閥士族統治,掀起體製變革。
而曹嵩卻告誡曹操,不可再做出出格之事,時刻牢記曹操的小字,阿瞞。
相當於給曹操戴上了一個緊箍咒,用瞞字時刻警醒著曹操,不可再有過分行為。
曹操再想不明白也應該知道曹嵩的意思。
更何況,十幾歲的曹操本就是一個機敏聰慧之人,察言觀色本就是他最擅長的,豈能不懂得韜光養晦。
至此,初生牛犢的曹操開始懂得收斂,不再四處尋歡作樂,而是潛心學習。
雖然曹操有十三篇兵法注解加持,可惜,東漢末年士族門閥觀念嚴重。宦官之後的標簽並沒有因為曹操入太學之後而被漸漸隱去,加上漢靈帝初期宦官禍亂朝政打壓士族大夫,眾多名人見了曹操都紛紛搖頭,不願與之過多結交。
哪怕曹騰當初並沒有實際參與宦官亂政事件,依舊擺脫不了其身份。
太學期間,有一個人名為宗世林,乃當世名人。他年輕時“修德雅正,確然不群,征聘不就,聞德而至者如林”,在當時當地是個很有影響的人物。
東漢末年皇帝昏聵,宦官專權,朝政黑暗,大批以蕩滌天下、匡扶社稷為己任的“婞直”之士與奸佞諂邪們展開了一波又一波的抗爭。“三君”““八俊”“八及”“八顧”就是其傑出的代表,當時社會的輿論民情幾乎一邊倒地傾向於這些品德修養高尚的士人,把他們目為心中的英雄。
儘管世道混亂,但民心尚未到消散的地步,道德的大壩並沒有潰決,東漢之季並沒有蹈入大廈將傾之際世風日下的轍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人瞧不起曹操的為人,不願和他交往。曹操多次拜訪,都沒有得到好臉色看。
從現代角度看,宗世林對曹操的厭惡不僅僅是個人的品性問題,極大可能便是與背後的站隊有關。
曹操這個人也是軸,彆人對他愛搭不理,大不了換一個就是了,非要盯著宗世林。
興許與當世曹操的心境有關係,一方麵眾人對曹操不認可,甚至憎惡曹操的大有人在,想要在太學好好的混下去,曹操不得不取得名人宗世林的肯定,得到世人的肯定,另一方麵曹操已經意識到家族的名聲隻是家族的,時好時壞改變不了,也剝離不了,唯有自己建立名聲才能暢行天下,其三便是宗世林的認可極有可能成為曹操將來弱冠入仕的敲門磚,很多人便是在得到名人讚許之後才當官的。
當然,曹操也可以借助高乾子弟的特權在體製內直升官場,曹嵩便是走的這條路。隻是曹操偏偏不想走這條最好走的路,硬是要通過“察舉製”的正道由名士走上仕途,否則他即便像父親那樣做上了省部級的高官,得展抱負,也一樣會被天下士人看不起,窩囊一輩子。
為了這些目的,曹操可謂堅持不懈,想最後再試一次。他趁宗士林起身如廁時瞅準機會跟上前去,抓住人家的手就想套近乎,結果卻被宗世林無情的給拒絕了。
從那以後,曹操明白,自己不得不換人了。
喜歡曹操那些事請大家收藏:()曹操那些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