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重新回到朝廷,心中那團火再次燃燒起來。
對於曹操而言,安定天下一直都是自己的誌向。哪怕這個東漢朝廷對他冷眼相看,甚至在宦官的操控下肆意打壓,他都沒有放棄。
他時刻記得許邵的評語: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當初曹操笑著接受這條評語,就是因為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真真實實說出了他的內心。
東漢的朝廷依舊是那個朝廷,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再加上黨人集團,始終都在不停地攪動著雒陽城的風雲。
中原各州的叛亂不斷地吸食著朝廷的骨血,那些麵上還尊稱漢靈帝,實際卻已經暗中傭兵自立的所謂刺史、太守,笑眯眯地看著朝廷漸漸從血肉之軀變成白骨。
這個時候必須有一個人站出來,力挽狂瀾,挽大廈於將傾。
這個人是,董卓。
並不是曹操。
隻能說朝廷中的某些人沒有看到真心,也是說朝廷識人不明。
也或許曹嵩還任太尉,尚有可能為曹操說句話,如今一身清白,再無話語權。
我們按著時間的推移繼續往下看,看曹操如何在逆風情況下,自己創造出一條通往誌向的道路。
說回益州,劉焉自請任州牧之後,本想著借拿下現任益州刺史郤儉的由頭立刻前往益州躲避,結果走到半路,發現黃巾軍已經把入川的路給封鎖了。
無奈隻好都留在荊州,關注著益州的動向。
幾天下來,說心裡話,劉焉還是挺開心的,益州果然是一片寶地,既沒有黃巾軍的影子,土地也十分肥沃。
不出意外的話就要出意外了。
就在劉焉暗喜之時,六月,益州爆發了大規模的黃巾起義。
劉焉皺著眉頭看著手上的信息,嘴上嘀咕著:“這天下難道就沒有一片淨土嗎?”
正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中原遍地都是叛亂,益州豈能獨善其身。
馬相、趙祗等人從益州廣漢郡綿竹縣起兵,斬殺綿竹縣令李升,聚集為勞役所困苦的百姓和部分官吏,一兩天內就有上萬人。
之後,馬相派遣王饒、趙播等攻破雒縣,殺死益州刺史郤儉,又侵犯蜀郡、犍為郡。
旬月之間,連破三郡。
拿下數城之後,馬相立馬做起了稱帝的美夢。
當時雖然說漢室衰微,但是還不至於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馬相稱帝沒幾天,益州從事賈龍就率領家兵數百人在犍為郡招募了一千餘人,攻打馬相。
韓揆也向賈龍求兵討賊。
交戰數日,賈龍斬殺馬相,起義軍敗走,州內清淨。
隨即,賈龍便迎接劉焉入益州。
劉焉上任後,任命甲龍為校尉,將他遷到綿竹居住。他又安撫收容逃跑叛亂之人,實行寬容溫惠的政策,但內心彆有圖謀。
益州之事暫告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