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原響應何進征召,進入雒陽城之時,可謂聲勢浩大,前呼後擁,出儘了風頭,似乎是一個超級大人物出場了。
但是從《三國演義》和正史上來說,對於丁原的記錄並不多。
演義裡也就是前幾集,基本上是出場沒一會兒就喪命的“龍套角色”。
正史上就是前來雒陽城勤王便是高光時刻,之後便命喪呂布之手。
至於是誰代表董卓來勸說呂布的,我們大膽猜測,這個人極有可能便是李肅。
李肅此人能說會辯,特彆擅長與人交涉,倒是很適合成為一名外交官。但他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很容易就會被對手利用,那便是官癮重,對於權力的渴望超乎常人。這樣的人若是自身強大,便有可能成為一方君主,若是自身能力不足,便容易倒戈,成為牆頭草。
董卓進雒陽城之時,李肅任騎都尉。
這個職位雖然已經比尋常的朝廷官員級彆高了,但在東漢末年這個動亂的時代,不說有百八十個,怎麼也是爛大街,走在雒陽城裡,一個搬磚下去總能拍到了一個騎都尉,就跟北京城裡隨便大街上拉一個人就是處長一樣。
李肅自認為能力不止於此,完全不滿足當前的官位。
當董卓找到他時,他便意識到機會來了。
董卓領兵進雒陽,是個人都看得出來,隻要沒有人乾涉,今後的雒陽城裡便是董卓的天下。
李肅也很識相,董卓拋出了升官發財的條件之時,他就毫不含糊地接了前往丁原營中說服呂布反叛的任務。
對於呂布,李肅那是太了解了,兩人是老鄉,都是五原郡人。
他提出了兩個要求,第一,鑒於呂布是唯利是圖、且見利忘義之人,李肅問董卓要了赤兔馬和財寶,第二,呂布也是個官迷,必須承諾他升官。
董卓自然答應,這些東西都是虛無縹緲的,能給也就能收回。
次日,他便跑到了呂布的營帳裡,後麵的程序就很簡單了。
李肅笑眯眯地吹拉彈唱,以老鄉的身份與呂布一道飲酒,對呂布大加讚賞。酒醉三分,氣氛正濃,李肅點出了當前呂布的處境,說他在丁原手下謀生就是屈才了,激起呂布的好強之心。之後再拿出金銀珠寶引誘呂布,說董卓非常欣賞他,希望可以得到他的協助。
這一讚二評三誘,輕鬆拿下了有勇無謀的呂布。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就算李肅沒有上麵那些舉動,呂布也會輕易反叛。
首先,沒有完全歸心。丁原擔任並州刺史的時間僅有一年,雖然提拔了呂布、張遼等人才,但對並州軍的掌控並不牢固。從呂布可以輕易殺死丁原,而其死後並州軍也無人為丁原報仇,可見丁原對並州軍的掌控力薄弱,而並州將士對其也沒有完全歸附。
其次,實力相差懸殊。董卓入京後吞並何進餘部,實力大為增強。丁原手下雖然有驍勇的並州軍,但兵力處於絕對劣勢,若是丁董開戰,那丁原絕對不是董卓的對手。呂布正是見到丁弱董強,不願陪著丁原白白送死,這才接受董卓的拉攏,殺死丁原而投靠董卓。
可以說,此刻的董卓已經比丁原更加靠近權力中心,也更加符合呂布自身的需求。
隨著呂布的倒戈,董卓不僅除掉了心腹之患丁原,還順利吞並了丁原所率領的並州兵馬,實力再上一台階。
這個消息,著實讓曹操、盧植和鮑信等人大吃一驚。
鮑信當即表示:“丁原一死,董卓收了並州人馬,加上武力強勁的呂布加入,雒陽城內再無人敢與董卓叫板,他已經可以完全掌控朝廷大權了。盧尚書,孟德兄,鄙人打算就此離開雒陽城,準備帶著城外那一千兄弟回鄉,再招募些將士,準備物資,以便應對將來的京城混亂。”
曹操與盧植也彆無辦法,便隨了鮑信。
鮑信回到家鄉之後征召了士兵兩萬人,騎兵七百人,運載糧草物資的車輛五千多輛,準備討伐董卓,這是後話。
曹操已經充分利用了雒陽城中可以利用的資源,依舊沒有抵擋住董卓侵占雒陽城的腳步。
盧植說:“董卓如今能有這番勢力,已經無法阻擋,若是讓其得知乃孟德兄從中作梗,定然會加害孟德兄,不如同鮑信一道,潛出雒陽城,再尋良機報效朝廷。”
盧植的話倒是提醒的曹操,他猛然醒悟,當即決定準備離開雒陽城。
盧植說的不錯,掌控了朝廷的董卓很快就知道了慫恿袁紹、挑撥丁原的幕後之人便是曹操。
但董卓接下來的舉動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前麵說過,董卓入雒陽城就是衝著掌控朝廷去的,所以他需要做三件事來穩固自己的地位,第一便是收編何進等人大軍,增強自己的軍師實力,隻有拳頭硬才能說話硬,第二便是收攬人才,牢牢把持住朝廷政策,第三乃搶占地盤,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如今第一步已經初步完成,拿下何進和丁原兩大主力的大軍之後,董卓上手已經有十餘萬人馬,周邊那些小諸侯已經奈何不了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現在董卓要做的便是招賢納士,組建起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朝廷。
招賢納士四個字說起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如同登天。
曆史上曹操就曾兩次發布招賢令,甚至還作詩一首: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其力度之大,待遇之高,前所未有,但依舊有很多門閥士族,不願投入曹操的門下。
董卓也遇到了同樣的難題,翻閱了整個朝廷大臣的花名冊,都沒有找到合適的人。
那些自歸為黨人集團的門閥士族,對於董卓這般屠夫出身之人根本不屑一顧,他們根本不缺錢財,也不缺高官厚祿。
所以京城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隨處可見招賢招牌無人問津,董府的大門也門可羅雀,甚至還有很多大臣對董卓嗤之以鼻,上朝彈劾。
一時間,董卓有些不知所措,不得不處理那些反對自己的大臣,輕則流放,重則處死。
但對於袁隗一家,沒有絲毫的冒犯,反而表示尊重。
這倒是當曾經拒絕鮑信的袁紹忽然洋洋得意起來,覺得自己賭對了。
但其實明顯人都看得出來,董卓隻是權宜之計。
當有人提醒董卓,丁原之事出自曹操之手後,董卓很自然的將目光投射到了曾經的西園八校尉。
曹操就這樣進入了董卓的視野。
隻是董卓出人意料地沒有處理曹操,而是拋出了橄欖枝。
喜歡曹操那些事請大家收藏:()曹操那些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