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曹操還沒有搞定兗州各路官員任命之事,一眨眼功夫就到了初平四年公元193年)。
這年春天,曹操本應該享受著兗州之主的快樂,結果屁股還沒有坐熱,袁術就給他製造了一個巨大的麻煩。
南陽袁術,早期的諸侯,兵強馬壯。
他趁著曹操立足未穩,忽然領兵犯兗。
不過這事也不能全怪袁術,如今他遇到的困難不亞於曹操。
先有孫堅攻打劉表以拓寬袁術的地盤,後又與袁紹、陶謙以及揚州當地勢力爭奪揚州牧之位。
前後兩次都是難得的機會,但袁術都沒有把握住。
或許這與天命所歸有關,袁術注定不是這個九州的主人。
兩邊的失敗,讓原本就已經陷入困境的袁術愈發難受,劉表也對袁術的南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強烈念頭。
劉表入主荊州之後,就一直對南陽之地念念不忘。
他治所定襄陽,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將南陽拿下。
此刻的袁術,跟曹操一個模樣,四麵楚歌,如履薄冰。
北麵的李傕郭汜從討伐董卓那一刻開始,便與袁術保持著敵對的狀態。
東麵的汝南太守徐璆,對袁術的態度一直很反感,根本沒有將他放在眼裡。陳國的劉寵,本就是漢室宗親,始終保持中立狀態。
南麵的劉表,一直對袁術南陽之地虎視眈眈。
袁術麵上看人高馬大,糧草充足,實際外強中乾,糧草多少也隻有他自己知道。
潁川之地本應是人才輸出,糧食生產的絕佳之地。可董卓之亂那會,荀彧就已經料到了潁川夾在各路諸侯之間,乃多戰之地,必然遭受屠戮,所以將荀家遷往了冀州。
也正如荀彧所料,整個潁川之地被李傕大軍一掃而空,直到後續的很多年都沒有緩過來。
曹操以“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來形容當時的潁川。
袁術麵上占據著潁川,實際上這幾年都是虧本的生意,大量的投入卻隻有很少的產出。
到了初平四年春,劉表擊退孫堅之後,也深刻明白了袁術外強中乾的道理。
除了孫堅之外,袁術的其他將領都不足為懼。
所以袁術要與袁紹爭高下,就必須找到一條出路。
他就把目光投向了兗州。
曹操剛剛經曆了大戰,收服了黃巾軍,連官員的任命都還沒有明確,正是立足未穩之際,十分適合出兵討伐。
袁術的楊長史建議出兵之前,先完成至關重要的三件事。
第一件,斬斷袁紹與曹操之間的犄角之勢,打破兩軍前後支援的局麵。
第二件,增加己方勢力,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力量,對曹操發起致命一擊。
第三件,找好退路,不怕萬一就怕一萬,就算失敗了,也能留得青山在。
於是,袁術寫了三封書信。
第一封交給了袁紹的敵對勢力公孫瓚,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袁術假裝自己實力強悍,就要與公孫瓚一起瓜分兗州和冀州兩地。
第二封交給了黑山軍首領張燕,說了很多好話,希望跟他聯手一道對付袁紹。
第三封交給了先前聊到的,想要去兗州上任卻被曹操半路擊退,而後暫時屯兵在河內的朝廷代表,兗州刺史金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