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讓在兗州肆意詆毀曹操,甚至拿曹操的家世說事。
曹操憤怒不已,準備擊殺邊讓。
隻是礙於名士的麵子,他不便親自動手,而是采納程昱的建議,想要借張邈的刀殺邊讓。
可惜張邈寧願頂著巨大的壓力,也沒有對邊讓動手。
因為他知道,邊讓之事十分複雜。
邊讓乃兗州名士,從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此人品性不差。
他與曹操近來無怨,遠來無仇,壓根沒有必要出頭羞辱勢頭正猛的曹操。
邊讓的羞辱或許是兗州門閥士族的授意,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兗州的現狀,門閥士族對曹操開始不滿了。
為何不滿?
明明是兗州的門閥士族請曹操冒險來做兗州牧的,怎麼如今兗州黃巾軍平定了,他們卻不滿了?
天下趨同,唯獨一個利字罷了。
這些門閥士族請曹操來,主要是來維護他們的利益的,不是讓曹操來損耗他們。
換言之,隻要有人能維護他們的利益,這個人可以是曹操,也可以是袁紹,甚至是路人甲。
他們也沒有料到曹操能降服三十萬黃巾軍。
這三十萬人可就是三十萬張嘴啊,他們不生產不屯田,光每日的糧草補給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曹操是初創公司,就算荀彧有王佐之才,這才兩年時間,哪裡能變得出來這麼多錢糧養活大軍。
那這些錢糧出自何處?
兗州百姓自然是養不起的,這個混亂的時代,百姓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
一個州資源的產出總量基本不會有大變化,不出自百姓,隻能出自當地的門閥士族。
說白了就是需要交保護費,曹操的兵馬可不是白給他們守護財產的,要是沒有曹操,黃巾軍早就將門閥士族的資產一搶而空了。
起初,這些門閥士族也很認同,因為曹操人馬少,養護費不多,意味著保護費也交的少。
曹操打仗厲害,又總是能以少勝多,較少的人馬就能達成其他人數倍人馬的效果,他們自然歡喜。
可如今一下子多了三十萬人,從原先的兩萬餘人直接增長了十幾倍。
那他們哪受得了?
養護費用蹭蹭地上漲,利益卻沒有得到擴大。
一進一出,相差甚多,兗州的門閥士族自然多了想法。
就算受得了,他們也不願意多出那麼多錢來給曹操養著人馬,倒不如自己多養一些部曲呢。
所以,眾多門閥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的抱怨,很快就暴露出了問題。
於是,便有人牽頭,提出了要更換兗州牧的想法,將曹操趕出兗州,其他人也紛紛響應。
曆來都是請神容易送神難,曹操可是冒著生命危險來幫助他們平定兗州叛亂的,如今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就想要讓他曹操走,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換成誰都不樂意!
他們思來想去,隻能是老辦法,在兗州外找一個人,用實力將曹操打敗。
曹操在兗州待不下去了,自然而然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