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對待冀州的政策基本上是以寬鬆和赦免為主,畢竟冀州等地從建安元年到建安十年,戰事一直都沒有停過,百姓生活壓力很大。
所以當冀州主簿李孚建議曹操不要劫掠城池之時,曹操不假思索地同意了。
但對於袁譚以及關鍵性的從屬,曹操並沒有要放過他們的意思,全部處死。
一方麵是想要以他們的死來告誡河北四州其他郡縣的官員,切不可再跟隨袁氏作亂,否則城破之日後果便是如此這般,這般如此。
另一方麵,曹操也是想要借此機會,向世人展示,他賞罰分明,罪責隻到主謀,其他人員一概赦免,如此便能輕鬆瓦解袁氏與其他人員之間的關係。
當南皮城破,袁譚等人已經伏誅的消息傳遍河北之後,冀州和青州很多郡縣都紛紛主動投降。
當然其中也有兩個人不一樣。
一個便是被袁譚派往樂安運送軍糧的王修。
王修聽說袁譚處於困境之時,急忙帶著大軍前來救援。結果剛到高密就聽說袁譚已經死於亂軍之中,他便下馬放聲痛哭,直言失去了主公還能去哪裡?
王修畢竟是袁譚的親信,在曹操眼裡如同郭圖一般。
為了能安葬袁譚,王修竟然不顧生命危險,主動找到曹操,請求允許他收葬袁譚的屍體。
曹操頗為驚訝,想不到組織混亂,紀律不明的袁譚還有這樣一位忠臣。
於是,曹操不僅沒有對王修下手,還答應了他的請求,並派王修返回樂安,繼續負責督運軍糧。
表麵上看,曹操能把運送軍糧如此重要的事交給一個剛剛投靠的王修,說明他對王修無條件相信。
實際上,對於王修的忠誠度和辦事能力,曹操還是有待考核的。
另一個不一樣的人便是安樂太守管統,此人當初為了袁譚是放棄家業,如今說什麼也不肯投降。
曹操就借王修運送糧草的機會,命其去把管統的腦袋取來。
簡簡單單一句話,看似罪在管統,實則是拿管統性命來考驗王修。
王修心裡很清楚,管統的回應就是他未來的路。
最圓滿的結局便是管統與他一道投降曹操,最差的結果便是死路一條。
王修與管統是當時袁譚落難南皮之時唯二前去支援的忠臣,幾乎有相同的理念。
麵對管統死活不肯投降的舉動,王修很能理解。
但他始終下不了手,二人是同患難的交情,豈能因為曹操一句話就把這交情拋棄。
而且王修了解管統的為人,並非奸佞。
王修費儘心思,苦口婆心勸說管統直接麵對。
管統見王修的誠意,加上如今彆說樂安,整個青州都已經落入曹操手中,他還能跑到哪裡去。
於是,他就答應了王修的建議,準備見曹操。
次日,王修並沒有像押送犯人那樣押送管統,而是正大光明與其並肩而行。
二人嚴肅地站在曹操麵前,對曹操行禮。
曹操麵無表情,隻是問王修原因。
王修解釋,管統是對故主袁譚忠心耿耿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