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月,曹操大軍來到易縣。
經過長途跋涉,將士們已經疲憊不堪,軍中生病者眾多,特彆是曹操最為器重的謀士郭嘉也臥病在床。
曹操撩起中軍寶帳,目視著眼前在值將士各個無精打采,行動不利,側過身去又注意到眾多推行攻城器械的士卒十分吃力,內心深感糾結。
營地裡到處都是深淺不一的車輪印,馬匹行走在濕漉漉的草地上甩起來一塊塊泥土,士卒的褲子和草鞋也全部都是泥土。
曹操知道,如果還是這般行軍,大軍堅持不了多久。
不知不覺,他又走到了郭嘉的營帳前。
這位備受重視,曾經跟曹操談笑風生的謀士,幾乎成了曹操出兵在外的智謀依靠,如今卻隻能靠在床邊,吃力地說話。
軍醫官一直告訴曹操,郭祭酒十年前就已經落下病根,如今長期在外,身體太過疲憊,無法承受更多的壓力。
曹操回頭再掃了一眼營地,心裡已經有了決斷。
“奉孝,不如先行撤軍,待時機成熟再出兵征討烏桓,如何?”
郭嘉支撐起上身,語氣堅定地回道:“主公,絕不可退兵!此時正是時機,如何再待時機?”
“可是眼前道路泥濘,行軍艱難……”
郭嘉清楚曹操的言外之意,繼續說道:“當初主公在兗州力挽狂瀾,可曾想過退路?兵貴神速,如今遠涉千裡進行奇襲,輜重太多,難以掌握先機。而且假如烏桓人得到消息,必然加強戒備;不如留下輜重,軍隊輕裝以加倍的速度急進,出其不意地進攻。”
見郭嘉嚴肅又誠懇,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下令大軍放棄輜重,輕裝急行。
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率領大軍抵達無終,兵臨塞口,準備出濱海道,過碣石,進攻柳城。
這是一條最為常規的行軍路線。
所謂濱海道,顧名思義就是沿著海岸線行軍,繞開北麵的燕山。
畢竟山路行軍,那是最為無奈的選擇。
從曹操此次北上所率領的人馬和戰將來看,走濱海道是早就定下來的行軍方案。
曹操帶了很多驍勇的騎兵,戰將包括張遼、徐晃、張合、張繡、鮮於輔、閻柔、曹純等在內。可見做好大規模騎兵作戰的準備。
隻可惜天意弄人,曹操大軍剛要啟程,便遇到了夏秋季節大雨連綿。
濱海道雖然地勢平坦,可行戰馬,但有一個巨大的缺陷。
一下大雨,河流水位上漲,還有海水倒灌的影響,導致道路積水嚴重,而且這個積水深淺不一,淺的地方卻要比車馬深,深的地方又無法載舟。
這尷尬的處境,曹操不得不下令延緩進軍時間。
一直到了入秋七月,曹操大軍都未能出發,但曹操進軍的消息早就傳到了烏桓。
烏桓各部落在紛紛布置人馬守住要害之地,嚴陣以待。
此時想要在通過濱海道突襲柳城,幾乎不可能了。
留給曹操的,隻有退軍一條路。
但所有人都明白,退兵便是前功儘棄,任由二袁養成氣力,將來烏桓騎兵一定會時常騷擾幽州,那時曹操的背後就永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