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借著江霧,成功查探到了曹操處理此類問題的極限狀態,也了解到了曹操大軍的相應時間。
諸葛亮是成功從曹操手中借走了十萬支箭。
說來說去都是曹操吃虧。
很多人說《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是諸葛亮對曹軍人性的成功把握,實際上孫權探營更是對曹操心理弱點的精準拿捏。
說說是軍事探查,實際上不僅是軍事挑釁,更是對自身水戰能力的自信展示。
曹操的應對並沒有錯,霧氣滿江,水軍又不利的情況,貿然出擊隻會損失慘重,甚至影響當前形勢,弓弩射退是最好的選擇。
隻不過弓箭損耗巨大。
所以後來孫權想要故技重施,曹操下令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
轉變的不隻是曹操的應對策略,更是曹操的內心。
曹操見孫權的舟船器仗軍伍整肅,感歎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劉表家族莫名躺槍。
這一評價表麵上在誇讚孫權,本質上是對孫吳政權合法性的間接承認。
後來,曹操熟悉了濡須水口地理環境後,用重兵圍攻孫權的江西大營,俘獲了鎮守江西大營的東吳都督公孫陽。
而東吳軍隊善於水戰,雖然江西大營被曹軍攻破,但濡須塢依然掌握在吳軍手中。
時間來到二月,江南地區春雨漸多,孫權就給曹操寫信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又附上一張字條,字條上寫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拿著信對手下諸將說:“孫權不欺孤也。”便主動撤軍。
放在以前,這樣的紙條足以讓曹操感到憤怒,甚至直接出兵壓製。
但如今的曹操,深知當前形勢,對孫權很是敬佩,毅然選擇退兵。
四月,曹操回到自己的政治中心鄴城。
第一次濡須之戰,在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最終以曹操撤軍收場。
這一戰看似是曹操與孫權之間一場未分勝負的拉鋸,實則是三國鼎立格局形成過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戰略博弈。
經過這一場江戰之後,曹操徹底明白了北方水軍與南方水軍的差距,也凸顯了孫吳政權憑借地理優勢構建的防禦體係已趨成熟。
濡須塢更是成為了曹操日後統一中原進程中不可逾越的屏障。
從軍事決策到政治心理的多重角力,揭示出三國時期“勢均力敵”的深層邏輯。
赤壁之戰後,曹操原本仍抱有短時間內蕩平江東的幻想。
他會在鄴城訓練水軍,會讓張遼、臧霸等人在巢湖周邊布置防線,收集軍糧和物資。
如今濡須塢跟前的僵持和洲上的失利,使得曹操認識到南北的平衡已經很難打破。
孫權在強化濡須塢防禦之後,孫吳政權從“江東割據”升級為“區域霸權”已經無法阻擋。
回到鄴城後,曹操不得不將精力轉向內政建設與北方穩定。
此時的川蜀地區,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二月,劉璋發現了張鬆與劉備私通,雙方決裂。
劉備以謀士龐統提出的中計,斬殺楊懷、高沛,揮軍南下,占據涪城,隨後正式進攻劉璋。
益州易主已經是近在眼前之事。
喜歡曹操那些事請大家收藏:()曹操那些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