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年底,在建立魏國行政體係之後,曹操便打算治理國內的治安環境。
當時魏國內部相對安寧,但其他州郡尚屬於混亂狀態,戰亂頻發,特彆是西川和荊州地區,各方勢力爭奪激烈。
整個社會的治安問題十分嚴重,時常出現盜賊作亂,百姓手中也沒有田可以種,社會秩序方麵處於瀕臨崩潰的狀態。
對於這樣的環境,曹操有著自己的治理理念。
當初二十歲時初入仕途,他便以雒陽北部尉的名義整頓治安,用五色棒徹底製服了雒陽北麵地區。
後來曹操為濟南國相之時,又用仁德和法治將濟南治理得井井有條。
如今建立魏國之後,再次遇到社會治理問題,曹操便想到要從刑法入手。
正所謂治亂世用重典。
散亂的法治環境就需要重典來強化刑罰的威懾力,震懾違法亂紀分子。
考慮到漢末刑罰的弊端,曹操便打算恢複肉刑,以懲治罪犯。
於是,他問剛剛上任的禦史中丞陳群,為何你的父親認為肉刑有仁慈的一麵?
陳群解釋了說,漢文帝時期廢除肉刑後,以笞刑代替部分肉刑,罪不至死,注重生命。但實踐中存在嚴重弊端,往往為追求懲罰效果,笞刑的數量往往過多,導致受刑者被活活打死,這違背了“輕刑”的初衷。
鐘繇和陳群支持曹操的觀點,恢複肉刑可避免這種“刑不當罪”的問題。
肉刑雖殘酷,但能保留受刑者的性命,既實現懲罰目的,又能保留勞動力。
畢竟勞動力這在人口銳減、急需人力的戰亂時代尤為重要。
其餘人的都認為不能恢複肉刑。
曹操因為四方征戰還沒有停止,顧慮眾人的意見,停止了恢複肉刑的打算。
時間到了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春,曹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治理魏國上,西麵的馬超又對涼州之地動手動腳,率軍圍攻祁山。
祁山守將薑敘向夏侯淵告急,夏侯淵在沒有上報曹操的前提下,令張合率步、騎兵五千人為先頭部隊擊退馬超。隨後夏侯淵又親率大軍擊退韓遂,平定高平、屠各兩個部落。
曹操大為讚賞。
同年三月,漢獻帝正式頒發詔書,確認魏公曹操地位在諸侯王之上,改授金製印璽、諸侯王專用的紅色綬帶,以及諸侯王專用的遠遊冠。
這個舉動,直接惹怒了眾多諸侯。
江東孫權將目光投放到了曹操在廬江和九江陣地的關鍵城池皖城。
皖城對於曹操而言,是南下江東的前哨堡壘,與合肥、居巢兩城相互支援,形成了依托巢湖的防衛帶。
隻要這三座城池在手,就算江東憑借著濡須塢扼守濡須水道,阻止曹軍南下,曹操也能保持著對九江和廬江兩地的掌控,維持著對孫權長江南岸的壓迫感。
赤壁之戰後,曹操就已經有打算要走廬江與九江這條路取江東,便命太守朱光在皖城屯兵,大量開墾土地,種植稻穀。
很顯然,這個舉動就是要把皖城作為糧倉,前線的後勤基地。
皖城土地肥沃,一年可輕鬆獲得兩季。
朱光還生產軍機,又派間諜秘密過江,招募誘惑都陽的反孫力量,隨時準備在曹軍南下之際裡應外合。
呂蒙當初就看出了這個問題,便給孫權建議,必須要將皖城從曹操手中奪過來,否則曹軍就像是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掛在江東的額頭之上。
孫權便將這話牢牢記在心裡。
建安十九年入夏,四月份天氣出奇的乾旱,春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到了五月雨水逐漸增多,一時間江南地區多處發大水,皖城周邊也受到影響。
孫權立刻意識到機會來了。
次月,閏五月,孫權親自率軍攻打皖城。
此刻的曹操並沒有意識到江南地區又要發生重大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