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的曹操已經六十三歲,對於眼前這個剛剛出生不久的龐大魏國,已經算是老人了。
有一件事,五十幾歲的時候曹操就已經開始考慮,直到現在都還沒有確定下來。
哪個兒子可以接手他曹操的位置,繼續掌舵曹魏集團前行。
曹操子嗣很多,但滿足曹操心意的卻屈指可數。
從走上掌舵人,當上王那一刻起,選太子之事自然不是家事這麼簡單,更多的是魏國國事。
這樣的國事自然會引發眾多部下的猜測和戰隊。
當前最熱門的兩個人選,乃曹丕、曹植也。
曹丕生性沉穩,果敢狠辣。
曹植聰慧機敏,多才多藝。
究竟花落誰家,沒人能說的好。
曹操便想著用書信暗中詢問大臣們立嗣的意見。
尚書崔琰卻呈上了不封口的奏章,表示這是國事,可以公開公正討論。
他回複說:“《春秋》的核心原則是‘立兒子要優先立年長的’。況且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厚孝順、聰明睿智,理應繼承正統基業,我崔琰願意用生命堅守這個主張。”
曹操有些驚訝,一方麵是崔琰能不懼怕權威,當麵公開討論,另一方麵,曹植可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崔琰卻仍堅持公論,毫不徇私,著實難能可貴。
但曹操並沒有著急做決定,繼續聽取其他人員的建議。
東曹掾邢顒表示:“用庶子取代正統繼承人,是前代留下的慘痛教訓啊,希望殿下您仔細斟酌這件事。”
他的意思和崔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另一個大臣尚書仆射毛玠則相對隱晦一些。
他說:“袁紹正是因為嫡子與庶子不分主次,最終導致宗族覆滅、勢力敗亡。廢黜或確立繼承人是國家大事,不是我該隨意議論的。”
麵上看並沒有表明態度,實際就是暗指反對廢長立幼,支持曹丕。
從他們的言語中也能感受出來,當前的曹操對於曹植很是喜歡,清一色的都在勸說曹操不要糊塗,不可廢長立幼。
曹丕得知大臣們的態度後,便派人向太中大夫賈詡請教鞏固自身地位的方法。
賈詡回答說:“希望將軍您能弘揚品德、擴大氣度,親身踐行普通士人的本分。早晚勤奮努力,不違背做兒子的道義,這樣就足夠了。”
曹丕聽從了賈詡的建議,從此更加刻苦地磨練自己的言行舉止。
有一天,曹操讓身邊侍從退下,單獨詢問賈詡立嗣的看法,賈詡卻沉默不語。
曹操心裡清楚,賈詡一直以來都以自保出名,不願意過多的討論太子之事。
賈詡同樣清楚,曹操願意詢問他意見,已經表明了曹操的傾向,畢竟他與曹丕的關係是曹操親自賦予的。
曹操追問:“我和你說話,你為何不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