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才說:“剛才在思考一件事,所以沒立刻回答。”
曹操又問:“在想什麼?”
賈詡答:“在想袁紹、劉表父子的事啊。”
曹操一聽便哈哈大笑。
他明白賈詡的用意:袁紹、劉表都是因廢長立幼導致兒子內鬥、勢力崩塌,賈詡這是隱晦支持立長子曹丕。
一次,曹操要出兵征討,曹丕、曹植一同在路邊送行。
曹植當場稱頌曹操的功德,言辭華麗、條理清晰,在場的人都投來讚賞的目光,曹操也十分欣慰。
曹丕卻因自己沒什麼文采,顯得失意沮喪。
這時,濟陰人吳質湊到他耳邊小聲說:“魏王要上路了,您不用多說,隻要流淚就行。”
到了告彆的時候,曹丕果真哭著下拜,送彆曹操,曹操和身邊的人都被感動得歎息流淚。
從此,大家都覺得曹植雖然言辭華麗,但若論誠心,遠不如曹丕。
曹植向來放任本性做事,不刻意修飾自己的言行;而五官中郎將曹丕則懂得用手段經營自身形象,克製自己的本性,刻意展現出仁孝恭順的樣子,宮裡的侍從和曹操身邊的人都受他影響,紛紛在曹操麵前稱讚他。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決定立曹丕為世子,並寫下《立太子令》。
告子文:汝等悉為侯,而子桓獨不封,止為五官中郎將,此是太子可知矣。
全文僅三十餘字,以非正式文體直接告知諸子,通過對比曹丕任五官中郎將與其他兄弟封侯的差異,間接表明儲君人選。
曹丕能最終被立為世子,並非僅靠“長子”身份的天然優勢,更在於他精準判斷局勢、主動經營形象,通過務實策略彌補了自身在文采、寵愛度上與曹植的差距。
當然,曹操給予兩個兒子的輔佐大臣也能窺見一二。
曹丕的師傅是司馬懿,輔佐大臣乃吳質,還有賈詡、崔琰等人的支持。
曹植的支持者包括丁儀、丁廙、楊修等人,氣質上與曹植都很符合。
從後世的角度看,兩相比較,曹丕顯然已經在輔佐之人上占據一定的優勢。
加上曹植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飾約束自己,飲起酒來毫無節製,而曹丕善於采納輔佐大臣的意見,一麵運用計謀,一麵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得到了許多支持。
曹操其實好幾次都想要立曹植為太子,但終究還是覺得曹丕更加合適。
一方麵是曹丕善於調整自己的定位,麵對曹植的才華橫溢,曹丕懂得以守正道來確立他的正統,而且會虛心請教身邊的大臣,采納他們的建議調整策略。這是身為帝王或者主公必不可少的品質,而不是狂妄和過分自信。
另一方麵曹丕善於抓住細節,並用感情共鳴的方式來與曹植對抗。這種善於揚長避短、打感情牌的能力,在統領部下中是必不可少的。光靠詩詞歌賦,並不能讓部下死心塌地,相反能恩威並施,才是帝王之道。
第三方麵,曹丕善於利用輿論拉攏人心,爭取宮廷與大臣的隱性支持。輿論的重要性曹操一清二楚,當初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後來的初入兗州招納賢才,再到收複冀州擊敗袁紹等等,沒有一次不借助輿論的力量。那些反對曹操的,臭罵曹操漢賊的門閥士族,也是依托輿論給曹操製造壓力。
最後,曹丕的狠辣遠在曹植之上,帝王之家方寸之間就是國家大事,稍有偏差便會葬身大海,這也是帝王不可或缺的性格。
綜合上麵四個方麵的曹操最終決定,將曹丕立為王太子,也算是給曹魏集團一個穩定的根基。
喜歡曹操那些事請大家收藏:()曹操那些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