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墨滄桑】——
在我家先高祖的文集中,珍藏著一篇名為《快哉行》的奇作。每當展卷品讀,那段塵封的往事便裹挾著曆史的滄桑撲麵而來。
開篇一句“一笑天地驚,此樂古未有”,如洪鐘巨響,瞬間將人拽入那個跌宕起伏的情境之中。先高祖平生向來不善飲酒,對酒事也無甚興致,可這一次,他卻端起酒盞,滿滿斟上一鬥烈酒,仰頭一飲而儘,大有今朝不醉不休之勢。酒液入喉,辛辣灼燒,卻也燒出了他心中那團鬱積已久的塊壘。
酒意漸濃,思緒便飄向了往昔那段黑暗歲月。一句“老革昔媚璫,正士皆碎首”,道儘了無數悲憤。“老革”指的是許顯純,此人當年為了攀附魏忠賢這個權傾朝野的宦官璫,代指宦官),極儘諂媚之能事。在他的助紂為虐下,東廠的詔獄成了人間煉獄。楊漣、左光鬥等一眾忠正之士,隻因堅守正義,直言進諫,便被許顯純施以各種慘無人道的酷刑。鐵釘貫耳、土囊壓身,這些令人發指的折磨,讓多少錚錚鐵骨被生生折斷,他們的頭顱被殘忍砍下,鮮血染紅了詔獄的地麵,染紅了大明的天空。
然而,世事變幻莫測,“寧知時勢移,人事反複手”。曾經權勢滔天、不可一世的許顯純,隨著魏忠賢一黨的倒台,瞬間從權力的巔峰跌落穀底。他的命運急轉直下,就如同那繁華一時的金穀園,當年石崇在此廣聚珍寶、美人,園中繁花似錦,歌舞升平,何等奢靡風光,可如今早已化作曆史的塵埃;又好似那章台柳,昔日在春風中搖曳生姿,備受矚目,而一旦時過境遷,便隻能在風雨中飄零。許顯純的姬妾們,也從往日高門大宅裡的嬌客,淪落為青樓風塵中的女子,命運的翻轉不過在轉瞬之間,令人唏噓不已。
“巧哉造化心,此罰勝枷杻”,先高祖感歎,這造化弄人實在巧妙。比起牢獄中的枷鎖、刑具,讓許顯純看著自己曾經寵愛的姬妾流落風塵,飽受世人冷眼與欺淩,這種懲罰更加刻骨銘心,直擊人心。酒酣耳熱之際,眾人談論著這些舊事,因果循環的念頭愈發清晰。那些曾經作惡多端的人,終究逃不過命運的審判,“因果信非偶”,這世間的一切,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興致所致,先高祖借著醉意揮毫潑墨。此刻的他,仿佛被神鬼附了身,運筆如飛,靈感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筆下的文字仿佛有了生命,肆意流淌在紙上。他有意隱去了一些人的姓名,並非忘記他們的惡行,而是懷著一份忠厚之心,給曆史留下一絲餘地,也給後人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間。
文末詳細記下了寫作的時間與情景:“時皇帝十載,太歲在丁醜,恢台仲夏月,其日二十九,同觀者六人,題者河間叟。”那是皇帝在位的第十個年頭,歲次丁醜,正值盛夏五月二十九日,陽光熾熱,蟬鳴聒噪。與先高祖一同見證這一切、感慨這世事無常的,還有六位友人。眾人在這特殊的時刻,借著酒意、借著筆墨,抒發心中的萬千感慨。
後來聽聞,那些流落青樓的姬妾中,有人性情剛烈,不堪受辱,發誓以死明誌。可每當夜深人靜,她總會夢到許顯純渾身浴血、麵目猙獰地出現在麵前。許顯純聲音淒厲:“我生前罪孽深重,死了也不足以抵償,所以上天用你們流落青樓來昭示我死後的懲罰。你要是不順從,我的罪孽就會更加深重。”夢醒之後,冷汗淋漓。這些姬妾常常把這個詭異的夢境講給客人聽,這也就不難理解,先高祖為何會在《快哉行》中寫下“因果信非偶”這樣充滿宿命意味的句子了。
一段曆史,一場醉夢,《快哉行》裡寫儘了人世的興衰榮辱、因果輪回,讓人在字裡行間,品味著歲月的無情與命運的無常。
【瞬現因果】——
暮春時節,楊柳依依。我的四叔父栗甫公前往河城拜訪友人,行至一處官道,忽見一騎快馬風馳電掣般朝著東北方向狂奔而去。那騎馬之人頭戴鬥笠,黑衣蒙麵,身形矯健,策馬揚鞭的姿態透著一股狠勁,馬蹄揚起陣陣塵土,在身後留下一道長長的軌跡。官道上行人紛紛避讓,側目張望,不知這騎手如此匆忙,所為何事。
就在眾人目光尚未收回之際,隻聽得“哢嚓”一聲脆響,原來那馬跑得太急,不慎被路旁低垂的柳枝纏住。馬匹頓時受驚,前蹄高高揚起,嘶鳴不已。騎馬之人猝不及防,整個人被狠狠甩了出去,重重地摔落在堅硬的地麵上。眾人見狀,紛紛圍攏過去查看情況。但見那騎手躺在地上一動不動,麵色慘白,氣息全無,顯然已經氣絕身亡。
正當眾人驚愕不已,議論紛紛之時,遠處傳來一陣撕心裂肺的哭喊聲。隻見一位衣衫襤褸的婦人,跌跌撞撞地朝著這邊跑來。她頭發淩亂,臉上滿是淚痕,裙擺沾滿泥土,顯然是長途奔波而來。跑到眾人麵前,婦人已是氣喘籲籲,她泣不成聲地說道:“我婆婆身患重病,臥床不起,家中早已一貧如洗,連抓藥的錢都沒有。無奈之下,我步行一晝夜,趕到娘家,好說歹說才借得幾件衣飾,想著換些錢給婆婆抓藥治病。哪知道,半路上竟遇到這狠心的賊人,把我好不容易借來的衣飾全搶走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眾人聽了婦人的遭遇,無不心生憐憫。有人便帶著婦人去看那墜馬的賊人,此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原本沒了氣息的墜馬者,竟緩緩睜開了眼睛,悠悠轉醒過來。婦人一眼認出此人,頓時怒目圓睜,大聲呼喊道:“就是他!就是這個人搶了我的包袱!”眾人順著婦人所指方向看去,果然在不遠處的路邊,發現了一個包袱。
眾人將包袱拾起,詢問墜馬賊包袱中衣飾的數量和樣式。那賊人眼神躲閃,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始終說不清楚。而婦人則清楚地說出衣飾的件數、顏色和質地。眾人打開包袱仔細查看,發現婦人所言與包袱中的物品一一吻合。在鐵證麵前,墜馬賊再也無法抵賴,隻得低頭認罪,承認自己見財起意,搶奪了婦人的包袱。
見此情景,圍觀的眾人義憤填膺。大家紛紛表示,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行劫,如此惡行,按律當處以絞刑。於是,眾人七手八腳,準備將這賊人捆綁起來,押送到官府治罪。那墜馬賊見狀,嚇得麵如土色,“撲通”一聲跪在地上,不停地磕頭,額頭都磕出血來,苦苦哀求眾人饒他一命。他顫抖著從懷中掏出幾十兩銀子,哭著說道:“各位大爺、大娘,我一時鬼迷心竅,做下這等錯事。求你們高抬貴手,放我一馬。這些銀子,我願意全部給這位大嫂,隻求饒我一條性命。”
婦人看著手中的銀子,又想到家中病重的婆婆,心急如焚。她深知打官司耗時耗力,婆婆的病情根本等不起。權衡再三,婦人最終歎了口氣,接過銀子,放那賊人離去。
這件事給叔父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後來,叔父每每與人談及此事,總會感慨地說:“這世上的因果報應,沒有比這件事來得更快的了。一個人作惡,轉眼間就遭到了報應。從此以後,我愈發覺得,這世間的每一處角落,都仿佛有鬼神在暗中注視著,善惡終有報,從來都不會缺席。”
喜歡新閱微異談請大家收藏:()新閱微異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