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天還沒完全亮透,車間的玻璃窗上蒙著一層薄霧。劉好仃已經坐在實驗室角落的小桌前,麵前攤開一遝測試記錄表,手裡握著一支紅筆,眉頭微皺。
昨天的失敗像一塊壓在心頭的石頭,不重,但沉得讓人睡不踏實。
他一邊翻頁,一邊在紙上圈圈畫畫,嘴裡嘟囔著:“數據對不上……操作流程也沒問題……那到底是哪兒卡住了?”
王海拎著保溫杯進來時,看見的就是這副畫麵。
“劉哥,這麼早就來了?”他走到飲水機旁接水,“昨晚回去都沒睡好吧?”
“嗯。”劉好仃頭也不抬,“我在想那個溫度偏差的事。”
“你真覺得是關鍵?”王海湊過來,“就兩度,能有多大影響?”
“彆小看這兩度。”劉好仃放下筆,端起茶喝了一口,“我乾了快三十年,知道有時候成敗就在毫厘之間。比如調溫差個兩三度,塗層結構可能就變了;再比如材料活性稍微下降一點,反應速度就會慢半拍。”
王海聽得認真,點點頭:“那我們現在從哪開始?”
“先理清所有線索。”劉好仃拿起筆記本,“昨天我們懷疑兩個方向:一是材料配比的問題,二是固化溫度的影響。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兩個方向掰開了、揉碎了,看看是不是真的卡在這兒。”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寫下幾個關鍵詞:
1.材料批次nano2018a3)
2.固化溫度波動
3.操作流程異常
4.設備運行狀態
寫完後,他轉身說道:“今天先把所有可能的原因列出來,然後逐一排查。誰也不能憑感覺下結論。”
王海點頭:“明白。”
這時,小張也進來了,手裡抱著一堆文件,看起來有點累。
“哎喲,劉哥你來得可真早。”他把文件放在桌上,“我把昨天的所有測試數據都整理好了,不過有些地方好像不太全。”
“缺啥?”劉好仃問。
“有幾個時間點的數據沒記錄下來。”小張指著表格,“可能是設備卡了一下,或者當時太忙,忘了填。”
“那就調監控。”劉好仃乾脆地說,“咱們不能靠猜,得看到真實情況。”
於是,幾個人圍在電腦前,開始回放當天的監控錄像。
畫麵裡,操作員正站在固化爐前調整參數,鏡頭角度正好能看到溫度顯示和操作動作。
“停!”劉好仃突然喊了一聲,“倒回去五秒。”
畫麵倒回,眾人屏息看著。
隻見操作員在設定溫度後,猶豫了一下,又按下了一個按鈕——冷卻。
“這是怎麼回事?”王海皺眉,“按理說這時候不該加冷卻步驟。”
“我記得那天沒人安排這個步驟。”小張翻了翻操作手冊,“標準流程裡也沒有這一項。”
“那就是人為操作。”劉好仃低聲說,“得問問當事人。”
他們找到了那位操作員,對方回憶了一會兒,撓頭道:“我當時看溫度有點高,怕出問題,就想著多降一下。”
“你確定是出於這個判斷?”劉好仃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