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的車間裡,燈光像一群不肯回家的螢火蟲,明明已經到了該休息的時間,卻還在嗡嗡作響的設備旁堅守崗位。劉好仃站在操作台前,手裡拿著剛出爐的樣品,指腹輕輕摩挲著那塊玻璃表麵,光滑得像是被春風拂過的湖麵。
“這感覺……真不像我們廠能做出來的東西。”小李湊過來,一臉不可思議地摸了摸,“有點像國外那些高端定製鏡片。”
“你彆摸了,小心把指紋留在上麵影響檢測結果。”阿強笑著拍了他一下。
眾人笑出聲來,氣氛輕鬆了不少。這是他們連續失敗七次後第一次成功做出性能接近標準的樣品,儘管還有些瑕疵,但至少方向是對的。
“現在不是感慨的時候。”劉好仃把樣品放進檢測箱,“咱們得抓緊時間測試,看看它到底行不行。”
“可實驗室那台老設備……”小林欲言又止。
“我知道。”劉好仃點頭,“但它還能動,而且今天是它的‘高光時刻’。”
第一輪測試從早上八點開始,持續到中午十二點。實驗室裡,兩台老舊的檢測儀發出輕微的嗡鳴聲,像兩個上了年紀的老兵,在努力完成最後一次任務。
“溫度傳感器不太穩定。”技術員一邊盯著屏幕一邊報告,“有時候會突然跳幾度。”
“那就手動記錄。”劉好仃安排道,“小林、阿強,你們輪流守著,每五分鐘記一次數據變化。”
“明白!”兩人立刻進入狀態。
測試內容包括抗壓強度、透光率、熱穩定性等基礎指標。雖然這些項目對新材料來說隻是初步驗證,但每一個細節都關係到後續能否量產。
“這玩意兒要是真成了,咱們廠可就不再是那個隻能接低端訂單的小作坊了。”小李一邊記錄一邊感歎。
“你現在就開始幻想上市發布會啦?”劉好仃笑道。
“我這不是提前醞釀情緒嘛。”小李眨眨眼,“等真成了,我第一個上去發言。”
“那你得先學會不念錯字。”阿強插話。
笑聲中,時間過得飛快。四小時過去,第一組數據終於整理完畢。
“抗壓強度98.6,超過預期目標;透光率達到91,略低於理想值,但在可接受範圍內。”小林翻看記錄本,“熱穩定性也不錯,升溫降溫過程中沒有明顯裂紋。”
“聽起來不錯。”劉好仃點點頭,“但還不夠完美。”
“您還想要啥自行車?”小李攤手。
“我們要的是穩定性和一致性。”劉好仃拿起筆,在記錄本上寫下幾個數字,“比如這個材料編號z7——它在多次試驗中表現最穩定,我懷疑它是關鍵。”
“所以您圈出來了?”小林問。
“對。”劉好仃笑了笑,“有些東西,不能隻靠運氣。”
下午兩點,第二輪測試開始。這次要模擬極端環境下的使用情況,尤其是低溫條件下的結構穩定性。
“恒溫箱壞了。”維修人員一早送來壞消息,“製冷模塊出了問題,修好最快也得明天。”
“那我們就換個思路。”劉好仃果斷決定,“用冰櫃代替恒溫箱,分段降溫。”
說乾就乾,大家立刻搬來了工廠食堂的備用冰櫃,放了幾層保溫棉和加熱墊,模擬不同溫度區間的變化過程。
“這方法聽著像小時候玩的科學實驗。”小李嘀咕。
“科學實驗也是科學。”劉好仃拍拍他的肩,“關鍵是觀察和記錄。”
測試進行得很慢,因為冰櫃溫度控製遠不如專業設備精準。每隔半小時就得手動調整一次,確保樣品處於設定溫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