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以為這會是個技術活,結果成了情緒活。
“我覺得最關鍵的是采購談判!”老張搶著說。
“不對不對,最關鍵是庫存控製。”李姐搖頭,“東西買多了放不下,買少了又不夠用。”
“你們說的都是中間環節。”車間主任趙師傅慢悠悠開口,“最關鍵的還是原料能不能按時到,影響生產進度。”
劉好仃聽著他們的爭論,心裡有了數。他清了清嗓子:“咱們換個角度,彆看哪個環節最重要,而是看哪個環節一旦出問題,整條線都會停。”
這句話一出,三人都不說話了。
“那就不是談判、也不是庫存了,而是供應穩定性和到貨準時率。”劉好仃繼續說道,“這兩個點一崩,全盤皆輸。”
於是他們開始用紅黃綠標記每個節點的風險等級。最終,兩個紅色高風險點浮出水麵:一個是主要原材料的單一來源依賴,另一個是備用供應商聯係方式失效。
“這事兒得儘快處理。”劉好仃看著那串已經停機的號碼,心想,“有些事,等不到危機爆發才去補救。”
場景3
接下來幾天,劉好仃帶著團隊開始製定初步的優化方向清單。
他先讓每個人提出自己覺得可以改進的地方,結果得到的回答幾乎如出一轍:“流程已經夠快了,還能怎麼改?”
“你們有沒有看過競爭對手的平均交貨周期?”劉好仃笑著問。
沒人回答。
他調出一張對比表,投影在牆上。表格顯示,他們的平均交貨周期比同行高出將近兩天。
“就這兩天,可能就決定了訂單能不能按時交付。”他說,“這不是速度問題,是意識問題。”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我們不需要馬上搞什麼大改革,先把看得見的問題解決了就行。”
有人低頭翻資料,有人開始記筆記。
“其實我們係統裡有預警功能,但沒人用。”一個年輕員工突然插話。
劉好仃眼睛一亮:“哪個模塊?”
“是庫存預警。”那人指著電腦屏幕,“當庫存低於設定值時,係統會自動彈窗提醒,但我們一直沒啟用。”
“為什麼不啟用?”
“因為大家都習慣了人工盯庫存。”
“這就是問題所在。”劉好仃笑了,“係統不是擺設,是用來幫我們發現問題的。”
他走回辦公桌前,翻開筆記本,在新的一頁寫下:
“供應鏈優化,不隻是流程的調整,更是思維的轉變。”
窗外的陽光依舊明媚,風輕輕吹動窗簾,帶起一陣微塵在光束中旋轉。
劉好仃合上筆記本,望著那道光影,心裡默默想著:
這場戰鬥,才剛剛開始。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