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玻璃廠倉庫門口,手裡拎著一串鑰匙,腳邊是一摞剛從辦公室搬來的紙質台賬。陽光照在鐵皮屋頂上,反射出一片白晃晃的光,讓人睜不開眼。
他深吸一口氣,心想:這一章,得從“存”開始講了。
物流那邊的事總算理順了些,司機們也開始適應新流程,送貨準時率提上來了。可倉庫這邊的問題卻像一塊石頭,壓在他心頭好久了。
前幾天盤點的時候,小王跑來跟他說:“劉哥,咱們庫存對不上啊!係統顯示還有三百箱原料,我親自去數了,就剩不到一百。”
劉好仃當時沒說話,隻是點了點頭。他知道這事不是一天兩天了,但一直沒騰出手來好好查。
今天,他決定動真格的。
推開倉庫大門,一股混合著機油味和紙箱黴味的氣息撲麵而來。貨架整齊排列著,上麵貼著標簽,可有些已經模糊不清,像是被水泡過又曬乾似的。
“老張呢?”劉好仃一邊走一邊問旁邊的搬運工。
“在裡頭核對數據呢。”那人指了指最裡麵的一排貨架,“說是要把最近三個月的出入庫記錄重新整理一遍。”
劉好仃點點頭,走到倉庫中央停了下來。他環顧四周,心裡明白——這地方就像一個沉默的老者,藏著太多秘密,也掩蓋了不少問題。
他先去了常用原材料區,抽查了三種用量最大的玻璃輔料。係統記錄顯示a材料庫存為200公斤,實際隻有145公斤;b材料係統顯示85箱,實數是67箱;c材料更是離譜,係統寫的是“充足”,結果貨架上連半箱都找不到。
這不是簡單的誤差,而是長期積累下來的數據失真。
他皺了皺眉,拿出手機拍了幾張照片,又讓小王拿來近三個月的出入庫登記表。一頁頁翻過去,發現不少問題:有人漏記了整批次出庫、有重複錄入導致數量虛增、還有幾筆記錄字跡潦草到幾乎認不出來是誰寫的。
“這些賬目,平時誰負責?”劉好仃問正在核對的小王。
“主要是老張他們幾個倉庫管理員,有時候也會讓實習生幫忙錄一下。”
“那有沒有人專門檢查?”
“好像……沒有吧。”小王撓撓頭,“大家都習慣了自己管自己那一塊。”
劉好仃歎了口氣。他知道,這是很多老廠的通病:流程鬆散、職責不清、依賴經驗而非製度。
他正準備繼續查看,忽然瞥見東側角落的貨架旁有一張紙片,邊緣破損,像是被人撕掉後又粘回去的。他彎腰撿起來,仔細看了看,發現上麵寫著一筆出庫記錄,時間就在上周三,簽名模糊得看不清是誰,隻依稀能辨出一個“林”字。
他沒說什麼,隻是把這張單據夾進了筆記本裡。
下午,劉好仃召集技術員小張和采購員老李,在會議室開了個小會。
“咱們現在用的這套庫存管理係統,功能太老舊了,根本跟不上節奏。”他開門見山地說,“得換一個靠譜的。”
“問題是預算有限。”老李接過話頭,“市麵上那些大品牌係統,動不動就是幾十萬起步,咱這小廠吃不消。”
“那我們就得挑個性價比高的。”劉好仃翻開筆記本,“你們倆幫我一起評估三家供應商的演示版本,重點看掃碼入庫、庫存預警、報表導出這幾個功能。”
“行。”小張點頭,“我這就聯係他們安排演示。”
接下來幾天,三人輪流測試了三個不同品牌的庫存管理係統。有的界麵複雜得像操作飛機駕駛艙,有的功能太少,根本滿足不了日常需求。直到第三家演示結束,劉好仃才眼前一亮。
這個係統的界麵簡潔,操作邏輯清晰,掃碼入庫隻需要幾步就能完成,還能根據曆史數據自動預測補貨量。更關鍵的是,它曾用於一家大型建材企業,係統右下角還留著“gdbis2021”的標識。
“這係統看起來靠譜。”小張說,“而且價格也在咱們預算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