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透過車間頂棚的玻璃斜灑下來,照在剛剛調試完畢的環保設備上,映出一片金屬光澤。劉好仃站在控製室門口,手裡捏著一遝數據報告,嘴角掛著一絲滿足的笑。從綠色生產方案啟動到現在,廠裡已經完成了水循環係統的改造、廢氣處理設備的安裝,甚至連員工對環保的理解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這事兒算是開了個好頭。”他心想。
然而,隨著設備運行逐步穩定,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麵——
人的問題。
那天早上,劉好仃像往常一樣走進車間巡查,卻發現幾個班組的工作節奏明顯慢了下來。原本應該在上午十點完成的第一批產品,到了中午還沒下線。他走到流水線前,發現幾名工人坐在操作台邊,一邊喝水一邊閒聊,動作懶洋洋的。
“怎麼了?進度落後這麼多?”他皺眉問道。
一個年輕工人抬頭看了他一眼,沒說話。倒是旁邊的老師傅歎了口氣:“劉師傅,不是不想乾,是乾多乾少都一個樣,誰還願意拚勁兒呢?”
這句話讓劉好仃心裡咯噔了一下。
他知道這話不假。自從廠裡開始推進綠色生產以來,工作流程確實比以前複雜了不少,尤其是新增的環保環節,需要更多人力配合。但相應的激勵機製卻遲遲沒有跟上。
“咱們也不是要多少錢。”老師傅繼續說,“就是希望能有點認可,哪怕是口頭表揚也好。”
劉好仃點點頭,沒再多說什麼,隻是默默記下了這個問題。
接下來幾天,他在車間裡轉了幾圈,越看越覺得不對勁。不僅生產效率下降,連日常的5s管理也開始鬆懈。垃圾桶邊堆著沒分類的廢料,工具箱也沒人主動收拾。
他意識到,自己麵對的不再是一個技術難題,而是一個更深層的管理挑戰。
如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他決定從最基礎的做起——先了解大家的真實想法。
於是,他在食堂門口貼了一張通知:
關於員工激勵機製改進的調研通知
為更好地提升大家的工作積極性與歸屬感,現開展員工激勵機製意見征集活動。歡迎大家通過以下方式反饋想法:
一對一談話保密)
匿名意見箱每日整理)
班組代表座談自願報名)
感謝大家的支持!
通知剛貼出來,就有幾個年輕人湊過去看。有人笑著調侃:“劉師傅這是要搞‘精神激勵’還是‘物質刺激’啊?”
劉好仃沒搭理他們,轉身進了辦公室,開始準備第一輪訪談。
第一個約談的是小王。小夥子平時乾活勤快,最近卻有些提不起勁兒。劉好仃開門見山地問:“你覺得現在的工作動力夠嗎?”
小王愣了一下,低頭喝了口水:“說實話吧劉哥,我挺想多做點事的,但總覺得……做了也沒人注意。”
“比如呢?”
“比如上周我加班把那批碎玻璃分揀完了,結果第二天沒人提這事,好像就我沒事兒乾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