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車間的控製室門口,手裡拿著一張調試報告,眉頭微皺。陽光透過玻璃頂棚灑在金屬地板上,反射出一片暖意,但他的心情卻沒那麼輕鬆。
“這誤差值……還是差了0.3毫米。”他低聲自語,轉身對身後的小張說,“你們昨晚是按哪個參數調的?”
小張撓了撓頭:“我們試了三種方案,最後選了中間那個。”
“中間的那個?”劉好仃點點頭,“我記得那套參數是王師傅十年前留下的老數據吧?”
“對,就是他在圖紙背麵寫的那一組。”
劉好仃沉吟片刻,突然笑了:“那就對了。王師傅那時候設備還沒咱們現在先進,溫度控製也沒這麼精細。咱們得把冷卻係統這塊兒重新調一遍。”
“可是劉哥,”小張有些猶豫,“如果改冷卻時間,整個流程都得調整,會不會影響後麵的工序?”
“當然會。”劉好仃拍拍他的肩膀,“可技術突破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咱們得一步步來。你去通知大家,今晚加個班,我們一起把這套參數跑一遍。”
小張點頭離開後,劉好仃走到操作台前,看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他知道,這一步走好了,新工藝才算真正落地。
夜色漸深,車間裡依舊燈火通明。研發小組的人陸續到齊,有人帶著筆記本電腦,有人抱著測量工具,還有人提著幾杯剛買的咖啡。
“劉哥,我查了下tj308這個傳感器的數據,”一位年輕工程師湊過來,“它的響應速度比原廠件慢了0.2秒,可能會影響實時調節。”
“嗯,這個問題我也注意到了。”劉好仃翻開記錄本,“不過它成本隻有原來的三分之一,而且供貨周期短。咱們先試試看,實在不行再想辦法優化。”
“要不要做個對比測試?”小王提議。
“好主意。”劉好仃點頭,“這樣,一組繼續跑原設定,另一組用新參數。我們看看哪邊更穩定。”
會議桌上很快擺滿了各種工具和資料,白板上寫滿了公式和流程圖。有人在敲鍵盤,有人在畫示意圖,還有人在反複核對溫度曲線。
“劉哥,你看!”小張忽然叫了一聲,“冷卻延遲確實存在!如果我們把啟動時間提前0.5秒,偏差就能縮小一半。”
“乾得漂亮!”劉好仃眼睛一亮,“把這個參數加進去,馬上跑一次模擬。”
模擬開始後,所有人都盯著屏幕,連呼吸都輕了不少。幾秒鐘後,數據顯示切割偏移量降到了0.2以內。
“成了!”有人忍不住喊了出來。
“彆急。”劉好仃笑著搖頭,“這隻是第一步,我們還得讓它保持穩定。”
他們又連續跑了三輪測試,每一次數據都在改善。當最後一組結果出來時,屏幕上顯示的平均偏差已經降到了0.1以下。
“這下算是穩住了。”劉好仃鬆了口氣,“明天正式上線試產。”
第二天一早,車間裡已經圍了一圈人。新型玻璃切割機嗡嗡作響,機械臂靈活地移動著,激光精準地劃過玻璃表麵。
“來了!”有人低聲說道。
隨著一聲輕響,第一塊成品緩緩落下。劉好仃快步上前,拿起放大鏡仔細檢查切口。
“怎麼樣?”小王緊張地問。
“不錯。”劉好仃嘴角露出笑意,“邊緣平整,幾乎沒有毛刺。良品率應該能上97以上。”
“太好了!”眾人歡呼起來。
但還沒等他們高興太久,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劉哥,圖像識彆係統出錯了!”小張焦急地跑過來,“剛才連續三次切錯角度,都是因為係統誤判厚度。”
“是不是攝像頭焦距變了?”劉好仃一邊問,一邊快步走向c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