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小事做起。”劉好仃打斷道,“比如中秋發個月餅,國慶掛個橫幅,再找幾個會唱歌跳舞的同事搞個小節目,成本不高,氣氛就有了。”
小王皺眉:“這不還是形式主義嗎?”
“形式可以有,關鍵是要用心。”劉好仃看著他,“你想想,如果連這點心思都不願花,彆人憑什麼覺得這裡是家?”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
“那我們現在怎麼做?”另一個組員問。
“先整理意見,分類歸檔。”劉好仃翻開筆記本,“然後分班組去聊聊,看看他們具體想要什麼。”
“還要繼續調研?”
“調研不是一次性的,是持續的過程。”他說,“我們要做的,是把員工的聲音聽進去,而不是寫報告交差。”
會議結束後,劉好仃獨自留下,把那張寫著“希望公司多辦節日活動”的問卷複印了幾份,分彆放在不同班組長的桌上。
傍晚下班前,一號車間西側樓梯口的意見箱裡,出現了一封沒有署名的信。信紙上字跡端正,語氣平和卻直指問題:
“管理層與員工脫節,很多事情都是上麵定了下麵才知道。我們不是機器,也需要被聽見。”
劉好仃拿到這封信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清晨。他站在辦公室窗前,看著外麵灰蒙蒙的天空,手裡捏著那張紙。
風從窗外吹進來,帶著一絲涼意。
他轉身走到牆邊,把這張信紙也貼了上去,緊挨著之前的兩條留言。
“沉默的工廠”,正在慢慢蘇醒。
而他知道,這隻是開始。
“下周先從二號車間開始試點,組織一次中秋茶話會。”他對剛進門的小王說,“場地就在食堂,不用太大,簡單布置就行。”
“行,我這就去準備。”
“順便,找幾個會唱歌的,或者會講笑話的,活躍下氣氛。”
小王點頭:“明白了。”
劉好仃坐回辦公桌前,打開筆記本,翻到新的一頁。
他寫下:
文化不是一場活動,而是一種習慣。
筆尖停頓片刻,他又補了一句:
改變,從一件小事開始。
窗外,晨光初現,新的一天開始了。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