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意思?”
“針對不同年齡段設計不同內容。”他說,“比如中秋,我們可以安排一場晚會,年輕人可以唱歌跳舞,老同誌可以講講過去的故事。”
“這樣會不會太分散資源?”小張擔心。
“不分散。”劉好仃搖頭,“關鍵是要用心。我們不需要豪華舞台,也不需要大預算,隻要能讓大家感受到溫暖,就夠了。”
“那具體怎麼分工?”小王問。
“由你牽頭成立策劃組。”劉好仃看向她,“從各車間選幾個人,負責活動策劃和執行。”
“行,我這就去安排。”
會議繼續進行,大家開始討論文化手冊的編寫計劃。
“企業文化手冊不能隻是規章製度。”劉好仃強調,“它要體現我們的曆史、傳承、價值觀。”
“問題是,我們好像沒什麼曆史資料。”小張為難地說。
“我去倉庫找過了。”劉好仃從包裡拿出一個牛皮紙袋,“找到了一些老照片,還有建廠初期的標語。”
“哇,這張照片真有意思。”小王抽出一張泛黃的老照片,“1997年剪彩留影,這上麵還有您呢!”
劉好仃接過照片,嘴角露出一絲笑意。
“那時候我還是個小年輕。”他說,“乾勁十足,每天早上第一個到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那這些故事怎麼辦?”小張指著照片背麵的一段字跡。
“老趙師傅口述了一些早期的事,我都整理成了小貼士。”劉好仃翻開筆記本,“比如這條:‘第一次出貨,全廠加班三天,最後產品合格率98.7。’”
“這才是真正的企業精神。”小王感歎。
“對。”劉好仃點頭,“我們要把這些故事寫進手冊裡,讓大家知道,我們不是憑空來的,是有根的。”
會議結束時已是中午,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板上,暖洋洋的。
“下周先把手冊初稿弄出來。”劉好仃一邊收拾東西一邊說,“然後我們再細化每個項目的執行方案。”
“明白。”小王應了一聲。
走出會議室,劉好仃回頭看了一眼牆上掛著的白板,上麵還寫著“歸屬感”、“溝通渠道”、“節日活動”這幾個詞。
他輕輕關上門,心裡想著:文化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它可以從一句話、一張照片、一次小小的改變開始。
回辦公室的路上,他順手打開了意見箱。
箱子裡靜靜躺著幾張信紙,最上麵那張寫著:
“希望下次能聽到更多真實的聲音。”
劉好仃把它拿了出來,夾進自己的筆記本裡。
他知道,文化建設才剛剛起步,但至少,他們已經開始傾聽彼此的聲音。
而這也正是他想要的。
下午三點十七分,陽光斜照進廠區,一號車間的機器轟鳴依舊,但在某個角落,一塊嶄新的文化牆正在搭建。
劉好仃站在旁邊,看著幾個工人小心翼翼地釘上第一塊展板。
那是他們工廠的第一張老照片,也是文化建設的第一步。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