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能讓我看看你們是怎麼調參數的嗎?”劉好仃走到操作台前。
“沒問題。”一位年輕員工立刻讓出位置。
劉好仃仔細觀察了他的操作流程,發現他在遇到氣泡異常時,第一時間調整的是溫度,而不是壓力。
“你怎麼想到先調溫度?”劉好仃問他。
“因為之前王師傅說過,有時候氣泡是因為溫差太大。”年輕人回答。
“那你有沒有看過相關操作手冊?”劉好仃又問。
“沒有。”年輕人搖頭,“都是老師傅口頭教的。”
劉好仃點點頭,在本子上記下一筆。
接著他又去了二車間,看到另一組員工在處理邊緣變形問題。他們的做法是先降低速度,再調整模具間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個流程是誰定的?”劉好仃問。
“是我們班長總結出來的。”員工答道,“不過他也沒寫下來,隻是在例會上講過一次。”
“有沒有人專門記錄?”劉好仃追問。
“好像沒有。”員工想了想,“大家都記在腦子裡。”
劉好仃合上筆記本,心裡有些沉重。
中午吃飯時,他特意繞到食堂旁邊的“可視化牆”前,看小林貼的新圖表。牆上多了一塊區域,是關於“經驗來源”的統計圖。
圖上顯示,超過70的關鍵操作經驗,都來自老師傅的口述,隻有不到20有書麵記錄。
“看來問題比我想象的還嚴重。”劉好仃低聲自語。
“組長。”小林從後麵走來,“我剛才整理資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東西。”
“什麼?”劉好仃回頭。
小林遞給他一張泛黃的紙條,上麵寫著:“氣泡調溫順序:先a後b再c。”
“這是哪兒來的?”劉好仃接過紙條。
“是在四車間角落的一個工具箱裡找到的。”小林說,“看起來像是某位員工隨手記下來的。”
劉好仃盯著那幾個字看了很久,忽然笑了,“你知道嗎?這可能就是最原始的知識管理。”
“怎麼說?”小林不解。
“因為它記錄了一個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劉好仃把紙條夾進筆記本,“雖然不完整,但它說明,有人已經開始意識到經驗需要留下來。”
兩人站在牆邊,陽光透過窗戶打在圖表上,反射出一點點光斑。
“組長。”小林忽然開口,“你覺得我們真的能把這件事做成嗎?”
劉好仃看了看他,又看了看那麵牆,緩緩說道:“隻要我們願意開始。”
他頓了頓,補充了一句:“就像這張紙條一樣,哪怕隻是一個小小的起點。”
夕陽西下,風穿過廠區,帶來一絲涼意。
劉好仃轉身離開時,小林還在原地看著那張紙條,仿佛在思考什麼。
而劉好仃已經走向下一個車間,繼續他的走訪。
他知道,這隻是開始。
但至少,他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